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巨大障碍,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至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也大幅下降至1.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总体形势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显著的聚集性特点;二是多维贫困已经成为农村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人口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我国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应该以区域瞄准为主,实施区域性的扶贫政策,才能更好地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国家也将扶贫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多维贫困,但是当前政府还是主要单一的经济指标作为贫困的衡量标准,不能有效地识别贫困人口,容易造成“该扶不扶”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只有从多维贫困的视角出发,识别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分析导致贫困的影响因素,实施区域性的扶贫政策,才能更好地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国外对多维贫困的研究起步较早,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在多维贫困的研究中,以识别和测量贫困人口为主,而对于贫困区域的地理识别研究较少。福建省作为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省份,当前的贫困问题已经不是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绝对贫困,而是地理区位、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等引起的深层次的相对贫困。鉴于此,本文以福建省作为研究案例区,运用多维贫困的度量与识别方法,按照“贫困县—贫困农户”的研究思路对福建省农村贫困状况进行区域瞄准与个体瞄准,并对其致贫原因进行探讨,以期为福建省的扶贫开发提出对策建议。首先,从县域尺度出发,进行县域贫困的识别与测量,分析福建省县域多维贫困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其次,从农户尺度出发,分析寿宁县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致贫因素。结果表明:(1)福建省贫困人口的分布在县域尺度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点,主要表现为沿海和山区县域的贫困程度差异明显,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山区县域中,呈现空间集聚的特点。(2)寿宁县农户的多维贫困发生率达到了65.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受教育水平指标的贫困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交通工具指标和健康状况指标。不同指标对贫困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健康状况指标的贡献率最大,为33.09%,表明健康状况极大地影响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3)家庭特征、社会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地理区位是影响农户多维贫困状况的主要因素。家庭特征维度中的户主年龄、教育支出对农户多维贫困状态具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与农户多维贫困呈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支出越大,农户则越容易陷入多维贫困状态。社会网络维度中的家庭成员是否担任村干部或公务员和能够向和银行借款或向亲戚朋友借到钱对农户多维贫困状态有显著影响。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维度中的到中学所需时间指标对农户多维贫困状态有显著影响。在地理区位维度中,海拔和到乡镇上的公路路面状况对农户多维贫困状态具有显著影响。基于前文对福建省县域层面和农户层面多维贫困的研究,并结合当前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背景,对当前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以下的建议:(1)完善扶贫工作识别与瞄准机制;(2)增加教育投入,开展技能培训;(3)重视农户健康问题,完善基础医疗体系;(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强化农户社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