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瞻性地验证中国新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hinese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scoring, CDICS),并通过和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两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国际止血与血栓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ISTH)显性DIC标准与日本卫生福利部(Japanes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JMHW)DIC标准作比较,判断其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的33例临床怀疑诊断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第1,2,3,7天的血液标本及相关临床数据,并根据CDICS、JMHW、ISTH显性DIC诊断积分系统,计算每日DIC积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并随访至从纳入研究(第1天)到第28天的死亡情况。分别计算CDICS与ISTH显性DIC标准、JMHW DIC标准的诊断一致率,死亡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分析经CDICS诊断的DIC(+)患者和DIC(-)患者之间各项凝血指标的区别。根据经CDICS诊断的DIC(+)患者和DIC(-)患者的28天死亡率评估CDICS的预后价值。结果CDICS和国际止血与血栓协会的显性DIC诊断积分系统,诊断DIC的一致率为73.7%.CDICS确诊的DIC病例包括了所有的ISTH显性DIC诊断积分系统确诊的病例。ISTH显性DIC诊断积分系统和CDICS在诊断恶性血液病合并DIC患者时的一致率比非恶性血液病合并DIC患者更高一些(75%VS72.7%)。CDICS和日本卫生福利部的DIC诊断积分系统相比,诊断DIC的一致率为94.7%。CDICS, JMHW, ISTH显性DIC诊断积分系统的确诊率分别为57.58%,72.73%,42,42%;28天死亡率分别为31.58%,29.17%,35.71%;死亡敏感性分别为85.71%,100%,71.43%;死亡特异性分别为50%,34.62%,65.38%。在纤维蛋白原这一变量方面,多于70%的CDICS DIC(+)患者得分为0分,100%的CDICS DIC(-)患者得了0分。大于80%的CDICS DIC(+)患者,出现了血小板和D-二聚体水平的异常,而且40%左右的CDICS DIC (-)患者也出现了血小板和D-二聚体水平的异常。经CDICS诊断的DIC(+)组患者和DIC(-)组患者之间,PT, APTT, FIB, D-二聚体,FDP的均值之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DICS DIC (+)组患者的28天死亡率比DIC(-)组患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ISTH显性DIC诊断积分系统的28天死亡率和死亡特异性最高。JMHW DIC诊断积分系统的确诊率和死亡敏感性最高。CDICS的确诊率、28天死亡率、死亡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介于ISTH显性DIC积分系统和.JMHW DIC诊断积分系统之间。该研究显示,CDICS比JMHW DIC诊断积分系统更特异,比ISTH显性DIC诊断积分系统更敏感。CDICS诊断标准突出了临床表现、动态下降的血小板计数、APTT等特点。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CDICS有着较好的诊断性能,并有一定的预后价值。未来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