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璀璨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数干年以来祖先们与疾病顽强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疗效显著,副作用少,早已引起世界人民对它的关注。早在干年前,中医已有外传的趋势,随着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中医走向世界已成为一种必然,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中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经验向世界各地推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医热”持续高温不减,规范与统一中医翻译势在必行。其中,名词术语的翻译是中医翻译的基本问题之一。这些基础词汇往往含义独特,其中还包括道家、儒家、佛家等一系列中国传统哲学与宗教特色,几乎很难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找到对应语。因此,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迄今为止,大量学术调研发现,许多中医名词术语均出自于古代中医巨作《黄帝内经》,它汇集了医学、哲学、天文学、社会学以及地理学等多领域知识范畴,是一部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医学巨著。由于《黄帝内经》在不同学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且自身具备极大的研发价值,近年来,众多中医学者和翻译爱好者掀起了《黄帝内经》的翻译热潮,对《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研究也出现了多视角的发展趋势。然而,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翻译学理论基点出发,来研究其翻译策略,很难将其翻译放入一个动态的选择过程。本文将顺应论作为理论分析原理,以国内外著名的李照国《黄帝内经》英译本(以下简称李译本)为研究载体,重点分析李译本中对名词术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阐释了《黄帝内经》中名词术语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动态过程,为《黄帝内经》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一个较为可取的理论参考,使得在中医翻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顺应语境和目标语的语言结构,为语言交际双方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分析总结了李译本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策略、方法和原则。研究结果表明语境顺应的应用使得整个翻译有理有据,可为读者和中医翻译者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