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1999年至2009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先天性梅毒高危儿的病历资料,以了解收治的先天性梅毒高危儿的评估、分类情况,探讨先天性梅毒相关的母亲特征,分析先天性梅毒临床特征及先天性梅毒高危儿治疗情况。方法本研究回顾了1999年-2009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先天性梅毒高危儿病历资料,收集的信息包括母亲特征(年龄、职业、户籍、流产史、梅毒产前诊治特征)、患儿一般特征、患儿临床评估结果。本研究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先天性梅毒监测定义,结合母亲产前梅毒诊治情况及患儿临床评估结果将先天性梅毒高危儿分为先天性梅毒病例和其他先天性梅毒高危儿,其中具有临床异常特征(包括特征性皮疹、肝脾肿大、长骨片异常、或19S-lgM阳性)的病例称为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比较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和其他患儿(包括其他先天性梅毒病例及其他先天性梅毒高危儿)母亲相关特征;比较产前正规治疗和非正规治疗母亲相关特征:描述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及19S-lgM阳性先天性梅毒病例临床特征;分析先天性梅毒高危儿青霉素治疗时间、住院费用及出院前RPR转归。结果(1)先天性梅毒高危儿评估、分类情况:1999年至2009年间共收治1670例先天性梅毒高危儿。先天性梅毒高危儿数量逐年迅速增加,从1999年10例、2004年的92例、直至2009年的368例。58.3%(973/1670)患儿生后1天内入院,3.9%(65/1670)入院时年龄大于28天。早产比率为12.6%(208/1650)、低出生体重比率为10.6%(177/1637),剖宫产比率为55.8%(932/1670)。仅30.2%(503/1670)患儿母亲为孕前或者孕早期筛查发现梅毒;大于产前4周使用青霉素治疗的比例为25.8%(43]/1670),未治疗比例为31.8%(531/1670)。先天性梅毒高危儿体格检查异常(包括特征性皮疹或者肝脾肿大)比例为13.5%(225/1670),血清19S-lgM阳性率为11%(157/1422),长骨片异常率为13.2%(208/1578)。1670例先天性梅毒高危儿参照美国CDC先天性梅毒监测定义,分为先天性梅毒病例1319例(包括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407例),其他先天性梅毒高危儿351例。(2)先天性梅毒相关母亲特征:1598例上海市出生先天性梅毒高危儿纳入本分析,其中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383例,其他患儿1215例(包括其他先天性梅毒病例869例及其他先天性梅毒高危儿346例)。通过单因素比较发现,母亲年龄小、经济状况相对劣势、初产、梅毒筛查时间晚、未接受治疗、母亲RPR滴度≥1:8、母亲19S-lgM阳性与临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明显相关。通过比较424例接受正规治疗的母亲和1174例未接受正规治疗的母亲相关特征,发现非本地户籍与母亲非正规治疗(未接受治疗、治疗起始时间小于产前4周、治疗情况不详、非青霉素治疗)明显相关。(3)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临床特征:407例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中,新生儿病例363例,新生儿期后病例44例。和新生儿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相比,新生儿期后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临床异常特征比例更高,包括肝肿大(65.1%vs.25.1%,p<0.001),脾肿大(39.5%vs.15.8%, p=0.001), RPR滴度≥1:8(59.1%vs.39.7%, p=0.014),19S-lgM阳性(67.7%vs.42.3%,p=0.005),贫血(72.7%vs.19.0%, p<0.001), CRP升高(53.1%vs.26.9%,p=0.002)。和足月新生儿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相比,早产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病例临床异常特征更多:肝肿大(40.2%vs18.4%,p<0.001),脾肿大(28.9%vs.10%, p<0.001), RPR滴度≥1:8(70.8%vs.27.7%, p<0.001),19S-lgM阳性(70.4%vs.31.6%,p<0.001),贫血(29.9%vs.14%,p=0.001),血小板减少(38.1%vs.8.9%, p<0.001), CRP升高(51.7%vs.16.7%,p<0.001),长骨片异常(60.2%vs.46.6%, p=0.025)。(4)19S-IgM阳性病例临床特征分析:130例19S-lgM阳性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病例中包括72例足月病例及58例早产病例。和足月19S-lgM阳性病例相比,早产19S-lgM阳性病例临床异常特征更多:特征性皮疹(36.2%vs.9.7%,p<0.001),肝肿大(51.7%vs.25%,p=0.02),脾肿大(32.8%vs.15.4%, p=0.02), RPR滴度≥1:8(96.6%vs.70.8%,p<0.001),血小板减少(43.1%vs.23.6%, p=0.018), CRP升高(65.5%vs.36.5%,p=0.002),长骨片异常(46.4%vs.20.9%,p=0.003)。早产19S-lgM阳性病例母亲未接受产前梅毒诊治的比例高(40.3%vs.15.5%,p=0.003)。早立19S-lgM阳性病例放弃治疗比例较足月儿高(31%vs.12.9%,p=0.012)。(5)先天性梅毒高危儿治疗和出院随访时RPR转归:64.1%(1045/1670)患儿接受10-14天青霉素治疗,2009年共收治368例先天性梅毒高危儿,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平均住院费用为7087元,其他先天性梅毒病例平均住院费用为4773元,其他先天性梅毒高危儿平均住院费用为4218元。1670例先天性梅毒高危儿中入院后共有388人进行RPR复查,其中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28.4%(110/388),19S-lgM阳性病例比例为19.9%(61/307);入院7天至30天复查比例为84.8%(329/388),入院时RPR阴性患儿中10.4%(23/221)患儿出现RPR转为阳性,RPR<1:8的患儿58.6%(58/99)转为阴性,RPR≥1:8患儿45.6%(31/68)患儿转为RPR<1:8或者阴性。结论(1)1999-2009年先天性梅毒高危儿收治人数迅速上升,产前梅毒诊治仍需加强;但是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未出现相似的快速增长,提示孕期梅毒筛查制度在预防先天性梅毒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先天性梅毒的发生与母亲相对劣势的社会经济学状况、不恰当的母亲梅毒产前诊治(筛查时间晚、或者不治疗)及母亲梅毒处于活动期明显相关。(3)新生儿期后住院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临床异常特征较新生儿期住院病例多,早产新生儿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临床异常特征较足月新生儿多,提示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诊断仍存在困难,包括血清学诊断,骨梅毒诊断,神经梅毒诊断等。(4)早产19S-IgM阳性先天性梅毒病例受累严重程度较足月病例重。(5)先天性梅毒的评估、诊断、治疗、预防仍需要加强规范;尚需加强新生儿科、产科、卫生管理等多部门之间临床信息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