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的共同向往。从孔夫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到孙中山的“大同社会”,从莫尔的《乌托邦》到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从圣西门、傅立叶到欧文、魏特林都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思想理论和珍贵的政治遗产。但由于他们的思想都远远地脱离了社会的实际,没有可以操作的实施途径,使得他们的这种思想最终只能是空想。但对于中国人不同,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就慢慢地在现实中呈现出来。因为实现和谐社会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毕生的追求。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地建设小康社会。这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我们也看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很多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解决。为了正确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为此,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则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为战略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把之视为“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是重要保障和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所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实践这一和谐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因此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充分实现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归宿。所以,本文选择把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研究,以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作为理论切入点,通过探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创立的足迹,全面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来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来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深层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进而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性、探索及其实现路径,以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时代诉求。本文除了引言和结束语外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理论。主要梳理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以及共产主义运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内在关联,并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剖析整合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最终归宿与落脚点就是人的本质的丰富。第三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实现人的本质的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