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凝视问题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凝视是一个用来研究交互关系的哲学概念。凝视作为哲学术语首先由萨特在《存在与虚无》对于他者的研究中提出,经过萨特、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理论阐释,最终由拉康在《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中正式提出。在拉康看来,“主体的看”总是被客体“缺席的观看”,并在“凝视的回望”中重构新的主体。凝视概念的重要贡献是:它发现了主体的分裂——“观看”与“凝视”,从而成为人类瓦解视觉中心主义与现代性合谋的一种策略。   本文运用凝视理论来解读希区柯克的电影,尝试通过三种策略性的凝视(电影文本内的凝视、观影者对电影文本的凝视、摄影机对电影文本的凝视)来揭示希区柯克电影中包孕的有关“眼睛与头脑”、“主体与客体”、“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哲学内涵,以及影片参与瓦解视觉中心主义与现代性合谋的前瞻性。本文利用欲望、想像认同、自恋、焦虑等精神分析术语来诠释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镜头。最后指出希区柯克的创作对于今天的电影艺术所具有的特殊指导意义。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希图可以为解读希区柯克的电影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解读凝视概念。这部分梳理了凝视概念衍生的全过程,介绍了哲学家萨特、弗洛伊德、拉康在理论上对凝视概念的丰富解读。萨特侧重主体被凝视时的客体化,拉康强调的是眼睛和凝视的区别。在拉康看来,眼睛关注的是符号系统的秩序,而凝视追求的是自恋式的幻想。   第二,解析希区柯克电影对“凝视”问题的观照。这部分指出电影是关于观影者对看与被看产生知觉认同的艺术,并从希区柯克电影中“悬疑”、“麦格芬”、“窥视”、“金发女郎”几个关键词入手,对希氏影片“凝视”问题的哲学思考的可行性展开较为全面的分析。   第三,利用凝视概念对希区柯克电影的解读。策略性地利用三种凝视对希区柯克电影文本进行解读。“电影文本内的凝视”揭示了文本中窥视者的欲望投射。凝视不仅是影片中男性主人公获取视觉快感的途径,更为影片中遭遇实在界创伤的分裂主体提供了自恋式幻想的舞台;“观影者对电影文本的凝视”解析了观影者凝视活动产生的认同机制,并产生“剩余知识”;“摄影机对电影文本的凝视”揭示了希区柯克影片中延迟、加速两种推轨镜头是捕捉欲望物因与对象a的方式,并揭示影片中视点三镜头是表现焦虑与惊悚的视觉手段。   第四,结语。希区柯克的创作对于今天的电影艺术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电影归根结底是一种“看”的艺术。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必然会提供给观众一种独特的“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希区柯克电影的意义在于,通过深深凝视一般的镜头,赋与“看”这一行为新的个性和存在的意义,使观众重新成为“看”的主体,恢复他们久已丧失的审视的尊严和体验的快乐。
其他文献
王恩祥,字芷庭,号钝翁。广西临桂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乡试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云南学政。性喜山水,曾游历十三陵、昌平、宣化、榆林、张家口及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青春”意识被无数作家从长期封建文化老年本位的历史尘埃里唤醒,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鲁迅的“救救孩子”,到毛泽东的“世界是你们的,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原官话汾河片的绛州小片。中原官话汾河片分为三个小片:平阳小片、绛州小片和解州小片。绛州小片位于中原官话汾河片的中心地带,其方言特色很大程度上代表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系列散文是描写藏民族地区人们的生存形态与精神世界的长篇纪实性散文组书。它真实地记录了西藏的雪山、庙宇、严酷的环境、贫瘠的土地,苍凉的历史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