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专项扶贫开发计划,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特色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扶贫开发道路。但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贫困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相对贫困现象凸显。特别是,以中原经济区为代表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粮食主产区、黄河滩区等区域的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转变扶贫开发思路,推动中原经济区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资源扶贫开发模式,通过自然、人力、交通、龙头企业等优势资源的整合,带动贫困地区从“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根本性转变,是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资源产业扶贫的内涵出发,分析了资源产业扶贫的基本要素和运行机理,认为资源产业扶贫需要政府、贫困户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广泛参与,需要对贫困地区的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需要对现有扶贫模式进行绩效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确定合理的资源型产业,通过积极有效的产业开发模式,推动资源产业扶贫有序运行。同时还要加快建立资源产业开发的载体,为资源产业扶贫提供科学平稳的运行渠道。通过对美国资源产业、法国资源产业、南非旅游资源产业、巴西农业资源开发的分析,提出中原经济区值得借鉴的方面。通过对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的基本情况、贫困的成因、现行扶贫开发模式和扶贫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为资源产业扶贫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采用层次分析法以龙头企业带动型扶贫为例对资源产业扶贫的绩效进行评估,发现中原经济区地域范围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大、粮食主产区贫困现象突出、贫困人口返贫问题严重,只有采取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开发手段,才能达到长期有效的扶贫效果。在此基础上,以南阳市为例,采用份额偏离基准(SSM)分析方法,对南阳市资源产业扶贫开发的产业选择进行了探讨,认为贫困地区资源开发的主导产业选择可以根据选择基准,确定地区生产总值较高,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增长潜力明显偏大的产业。最后,提出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的模式、机制和对策建议。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资源产业财政扶贫资金模式、集中连片资源产业扶贫开发模式、资源型企业对口帮扶模式、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化模式和再生资源产业扶贫开发模式等5种资源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帮助中原经济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