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面评价恐惧作为社交焦虑的一种典型表现,被认为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因此对小学生负面评价恐惧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并且也符合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谦虚谨慎的民族特点。基于社交焦虑的行为认知模型以及心理进化模型,本研究认为,小学生的人格可能在形成其负面评价恐惧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与此同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的视角,本研究进一步的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在小学生的人格特质对其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中扮演一个补偿的角色。这些假设在本研究的一个有调节的补偿效应模型中被系统的检验。通过这一结构模型,本研究希望在以基于小学生家庭生态的角度探明小学生人格影响其负面评价恐惧的机制,并为父母对那些具有较高的负面评价恐惧的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在这模型框架之下,本研究以小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本次研究。通过采用由蒋奖,鲁峥嵘,蒋宓菁和许燕(2010)翻译并修订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龚耀先(1986)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小学生版以及Leary修订,国内陈祉妍 翻译的简明否面评价恐惧量表,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原则,对河南4所普通市属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共计1284人进行了标准化的测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小学生的性别维度上,相比较于女生,男生的负面评价恐惧水平较低,而精神质及外倾性则偏高。(2)在小学生的是否独生维度上,相比较于非独生子,那些没有兄弟姐妹的小学生有着更高的外倾性特质以及更低的负面评价恐惧水平。(3)在小学生的年级维度上,一方面,五年级的小学生相比较于四年级,三年级更加外向,而五六年级间则无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六年级的小学生相比较于五年级和四年级的小学生表现出更高的负面评价恐惧水平。(4)小学生人格特质的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及掩饰性能够直接影响他们的负面评价恐惧水平。(5)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补偿不良的人格特点对小学生负面评价恐惧的消极影响。父母应采取温情、认同、开放的教养方式,而避免采用惩罚或拒绝否认的方式来降低小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感。(6)小学生的性别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负面评价恐惧的补偿效应中起着部分的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