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时期的人口状况,此外,还对先秦人口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设想。文章共分七个部分:导言为一部分,共六节,对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分期和古代社会的性质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并对历史人口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以及先秦人口研究的范围、学科性质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还对先秦人口的研究状况作了一些总结。正文分为六章,分别对先秦时期的人口分布、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管理、人口观念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第一章,人口分布。主要探讨中国人口分布迁移趋势,主要论述了中国人口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口分布和迁移状况。最后简单介绍了西藏、新疆和台湾地区的原始人口状况。第二章,人口数量。首先,对各种社会组织的人口规模进行了总结,对氏族、部落等血缘组织及村落、城邑等聚落的人口规模,对周代的行政区的面积和人口规模均做了梳理和总结。其次,综合前人研究果,对中国先秦时期各个阶段的人口做出了初步估计。最后对影响人口数量的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人口结构。分别对先秦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阶级结构和城乡结构作了初步的探讨。首先,通过考古学成果对聚落人群人骨鉴定的个案分析和民族学材料对比,对先秦时期的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进行了推测。其次,职业结构部分,探讨了职业的起源,以及西周到战国时期,职业由氏族分工、家族职业向个体职业演化的趋势,并对战国时期主要的社会服务行业作了简单的考证:最后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城乡结构进行了定义,并对先秦文献中的国野制度作了量化分析。第四章,人口素质。主要论及先秦人口质量和对人口质量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人口质量主要论及先秦人口寿命、身高和职业技术水平三个方面。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三个方面。第五章,人口管理。人口资源利用和人口再生产是人口管理的两大主要内容和目的。本章论述了原始人群、氏族社会、早期国家三个阶段人口管理的性质,同时探讨了人口管理的形式从族籍制度发展到户籍制度的过程。第六章,人口观念。分人口分布观念、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结构观念、人口素质观念、人口管理等五个专题对先秦时期,主要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口观念和思想作了叙述和分析,最后对人口观念由原始思维向文明思维的演变过程及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