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等亮度颜色视诱发电位反转曲线模型的建立色觉是视觉的基本功能之一。人类对色觉的研究已超过200年。色觉的传导途径为: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视皮层。视觉信息传导有三条通道。M通道为亮度通道,即L+M通道,其传导速度快,有较广的光谱敏感性,无颜色选择性,善于应对瞬变反应。对低空间频率和高时间频率的刺激很敏感。P通道则较缓慢,主要处理细节信息,因此对高空间频率和低时间频率的刺激更敏感,并处理L型与M型视锥细胞相对抗时,即L-M的红绿颜色信息传递。K通道部分参与了当S型锥体细胞信号与L和M型锥体细胞信号相拮抗时,即S-(L+M)通道(即蓝黄信息传递)。依据三条通路的不同特性,本研究分别针对亮度通道和颜色通道设计高时间频颜色视诱发电位刺激应用于先天性色觉异常的检测和低时间频率等亮度颜色视觉诱发电位应用于后天性色觉异常的检测。建立LMS颜色空间,将颜色刺激值从CIE XYZ空间转换到LMS空间,依据三种锥体细胞的光谱敏感函数,建立等亮度反转曲线模型。第二部分等亮度点反转曲线颜色视诱发电位用于先天性色觉检测的研究目的先天性红绿色觉异常患者的主要原因是锥体细胞嵌合体的产生。针对评价锥体细胞功能的亮度有效函数V_λ,建立一种新型客观定量的色觉缺陷检测方法。方法针对L+M通道特性,合理设置红绿正弦光栅进行翻转刺激,在保持视野总亮度的前提下,分21次改变红绿色光栅的亮度对比,进行颜色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实验对36位色觉正常者及16位先天色觉缺陷患者的进行测试。通过每次测量结果,建立相应的等亮度反转曲线,最后实现色觉缺陷的客观检测。结果大多数色觉正常者在红色亮度比T=R/(R+G)=0.5时,VEP波幅最低,波动范围为0.5~0.52,即等亮度点为0.5~0.52。而色觉障碍者等亮度点相对于正常值均有所偏移。偏移方向与理论推测方向相符。检测出的实际等亮度点与理论等亮度点相符合。结论可以通过等亮度点来表征色觉缺陷,实现检测目的。该法克服了目前临床色觉缺陷检测方法的主观性与局限性,实现了客观定量的检测要求,可有效分辨色盲及色弱人群。第三部分等亮度颜色视觉诱发电位在中浆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与感光细胞层厚度的关系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想了解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颜色通道和亮度通道的受累程度。这些视觉分支系统功能的变化是否与中心凹感光细胞层厚度的变化相关。感光细胞层的厚度使用傅立叶激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D-OCT)进行检测。方法对29名中浆患者和29名年龄匹配正常人进行了等亮度颜色VEP检测并将结果进行了比较。使用异色闪光亮度法(HFP)确定每个人的等亮度点。红绿、蓝黄等亮度颜色正弦光栅和黑白亮度对照正弦光栅,大小为1cpd,刺激模式为给(100ms)-撤(400ms)模式。本研究使用FD-OCT测量了全部受试者的中心凹内界膜到外界膜的厚度以及中浆患者组感光细胞层外段的长度。结果中浆患者较正常对照组VEP潜时明显延长。与亮度刺激VEP相比较颜色刺激VEP潜时延长的更加明显。而在颜色刺激VEP中,以蓝黄刺激VEP潜时延长的最为明显。回归分析显示,视网膜内界膜值外界膜的厚度与蓝黄刺激VEP潜时有显著相关性。(r=-0.40,p=0.032)结论本研究检测结果表明中浆患者颜色刺激VEP潜时延长,特别是蓝黄刺激VEP明显延长,表明了S锥体细胞和通道更易受损,S-(L+M)通道传导细胞丢失,导致了外核层厚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