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社会交往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构建合理的社会交往始终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本文对社会交往的探讨立足于社会哲学的层面,主要研究社会交往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力求对社会交往的基础理论以及双重转型期背景下中国社会交往的现实问题做一尝试性探讨,从而深化对社会交往的认识。全文分为绪论、正文部分和结束语三部分。绪论:主要说明了研究社会交往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界关于社会交往的研究进展以及本课题的研究定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由论文的第一章到第五章组成。第一章:社会交往的概念和本质。本章从社会哲学层次上,社会交往就是指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多层次需要的活动。接着,从关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三个层面分析了社会交往的本质,同时,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属性,认为社会交往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第二章:社会交往的系统和功能。首先分析了社会交往的结构,认为它是由主体、理念、网络、工具和规则五个要素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其次,着眼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交往进行划分,形成了社会交往的各种类型。最后,认为社会交往不仅具有积极功能,而且具有消极后果。就积极功能而言,社会交往能够优化社会结构、发展社会生产、促进制度的发生和演化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消极功能来说,社会交往产生异化,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第三章:社会交往的发生和演化。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和生产实践共同构成了社会交往发生的依据。社会交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血缘化交往、地缘化交往、物化交往和虚拟化交往等不同阶段,同时,在整个发展变化过程中体现为质变和量变的统一、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统一、客观必然性和现实选择性的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等规律性。第四章:社会交往的评价。社会交往的评价就是对主体与社会交往的功能之间价值关系的衡量或评判。评价社会交往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可变性原则。社会交往评价尺度可以区分为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在评价社会交往时,坚持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五章:转型期中国社会交往的现状与构建。本章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双重转型期,与此相适应,社会交往也处在一种传统型交往向现代型交往过渡的特殊形态。在这一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交往具有积极走向,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应从思想认识、物质条件、组织形式和规则约束四个层面来推进合理化社会交往方式的构建。结束语: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