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北京密云水源保护林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区油松纯林和柏栎槲混交林(主要优势树种是侧柏、栓皮栎和槲树),通过降水截留实验,分析比较了油松和混交林不同树种的降雨截留、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等特性;对试验期间的一场典型降雨的降雨截留进行研究;对林下枯落物层的降雨截留进行研究,比较两种林分的枯落物截留能力和持水能力;对林下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比较;最后运用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对油松的林冠截留进行模拟,探讨该模型在本实验区的适用性。通过对研究区内2010年7月~10月两块试验林地降雨截留的观测,结合室内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主要试验研究结果:(1)不同树种的林冠对降雨的截留能力不同,本次研究的4中树种的截留能力大小依次是:油松>侧柏>槲树>栓皮栎。而4种树木的林内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与林外降雨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2)对研究期间的典型场降雨分析得出,林冠不仅在空间上把降雨分配成林冠截留、穿透雨和树干径流,而且在某一时间段上林冠也可以把这时间内的降雨分配成上述三部分,并且在不同时间段内由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其他气象因子影响,可能使降雨分配的各部分的量会不同。(3)通过对两块林的内枯落物截留量观测,并结合室内实验,得出该区的油松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5mm,柏栎槲混交林为1.6mm;在试验期间油松林下枯落物的总截留降雨量为33.25mm,混交林为31.69mm。(4)分析不同林分下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和土壤入渗情况,通过比较,得到试验区内0.25mm~0.5mm的土壤团聚体比率低于团聚体直径>0.5mm的土壤团聚体;油松林0.5mm~>5.0mm的土壤团聚体所占比重较大,而混交林则是0.5mm~2.0mm和石砾占比重较大;油松林的土壤容重和蓄水能力都大于混交林;混交林的初渗速率大于油松林,而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以及渗透总量却小于油松林。(5)通过采用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对油松林冠截留进行模拟,对比模拟值和实测值,得出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一致性,而且表现出线性关系,关系式是:y=1.329x-1.64R2=0.988由上面关系是可以得出,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本地区油松的林冠截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