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有助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需要法律作后盾。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国在低水平的法治情况下实现了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即“中国之谜”。由于国外的研究大多基于多国数据建立横截面模型,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因历史因素、文化背景的国别差异而使结果有偏,因此,本文在一个国家的具体历史环境中考察法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法律与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与比较,由国外学者提出的“中国之谜”引出研究中国的法治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特殊性。其次,从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拓展、法律的经济分析、法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三个方面对法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第三,采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指数(CR)和债权人保护指数(CP)衡量法治水平,对区域法治水平与经济增长进行现状考察,包含法治水平的测度、区域法治水平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变化趋势。最后,基于1999—2009年面板数据,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在控制劳动、资本的同时考虑市场化因素的影响,从区域和全国两个层次实证研究法治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察东、中、西部地区的法治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建立一般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全国数据时,考虑空间效应的存在,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全国法治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论是:(1)我国的法治水平与经济水平均存在东、中、西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法治水平与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消费者权益保护指数的时间序列出现东、中、西部收敛效应,而债权人保护指数则存在分散效应。(2)消费者权益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部地区最大,债权人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西部地区最大,中西部地区的法治水平虽然低于东部地区,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3)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债权人保护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比较而言,消费者权益保护比债权人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4)中国法治水平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三大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但法治水平的提高确实能促进经济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中国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