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手性螯合萃取剂的合成及萃取拆分消旋氨基酸的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hongde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L-苯丙氨酸甲酯作为手性源,合成了六种手性萃取剂,包括四种手性仲胺类萃取剂:N-正丁基-L-苯丙氨酸甲酯、N-正辛基-L-苯丙氨酸甲酯、N-正十二烷基-L-苯丙氨酸甲酯及N-(2-吡啶甲基)-L-苯丙氨酸甲酯;一种手性叔胺类萃取剂:N’N-二正辛基-L-苯丙氨酸甲酯;一种手性单酰胺类萃取剂:N-苯甲酰-L-苯丙氨酸甲酯;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纯度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们对Cu(Ⅱ)离子的萃取性能及对消旋苯丙氨酸的初步拆分。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醛与苯丙氨酸甲酯进行席夫碱反应,然后通过NaBH4的催化氢化还原C=N,得到了三种仲胺类N-烷基化-L-苯丙氨酸甲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纯度都在96%以上,产率都在80%以上。2、在通过高压釜反应合成N-正辛基-L-苯丙氨酸甲酯时,我们发现,当正辛醛过量时,可以直接得到N’N-二正辛基-L-苯丙氨酸甲酯,产率亦与投料比有关;通过调节投料比可以有选择性地合成N-正辛基-L-苯丙氨酸甲酯及N’N-二正辛基-L-苯丙氨酸甲酯。3、合成出了N-苯甲酰-L-苯丙氨酸甲酯及N-(2-吡啶甲基)-L-苯丙氨酸甲酯,并且对产品进行了表征。N-苯甲酰-L-苯丙氨酸甲酯:白色粉末,熔点84-85℃,产率77.5%,纯度96%以上。N-(2-吡啶甲基)-L-苯丙氨酸甲酯:亮黄色油状液体,产率72.3%,纯度95%以上。4、考察了N-苯甲酰-L-苯丙氨酸甲酯、N’N-二正辛基-L-苯丙氨酸甲酯及N-(2-吡啶甲基)-L-苯丙氨酸甲酯对Cu(Ⅱ)离子的萃取性能。研究发现N-苯甲酰-L-苯丙氨酸甲酯、N’N-二正辛基-L-苯丙氨酸甲酯几许不萃,通过分析解释了其萃取率低的原因;N-(2-吡啶甲基)-L-苯丙氨酸甲酯虽然对Cu(Ⅱ)离子有一定的萃取效果,但是由于其水溶性较好,所以其不适合作为手性萃取拆分剂。5、考察了N-正丁基-L-苯丙氨酸甲酯、N-正辛基-L-苯丙氨酸甲酯及N-正十二烷基-L-苯丙氨酸甲酯对CuCl2的萃取性能,研究了多种因素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结论如下:(1)三种萃取剂对Cu(Ⅱ)离子的萃取顺序为:N-正丁基-L-苯丙氨酸甲酯>N-正辛基-L-苯丙氨酸甲酯>N-正十二烷基-L-苯丙氨酸甲酯,当水相中加入NaCl后,萃取顺序相反,且萃取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说明NaCl存在下萃取机理发生了改变,由于萃取机理比较复杂,具体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萃取率急剧增加。当NaCl浓度为3.0 mol/L时,萃取率达到98%以上,满足使Cu2+与萃取剂牢固结合,不进入水相的要求。(3)萃取分配比随着萃取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发现萃合物分子中Cu2+都与一个萃取剂分子配位。(4)萃取分配比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明萃取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对反应不理。(5)通过考察稀释剂对萃取率的影响发现在二氯甲烷体系中萃取效果最好,说明此类萃取剂的萃取能力受稀释剂的影响较大。6、对常规的茚三酮显色法进行改进,研究出了适合于本体系检测萃取水相中氨基酸含量的茚三酮显色法,并且通过在萃余水相中加入锡粉,消除了水相中铜离子的干扰。7、以N-正辛基-L-苯丙氨酸甲酯与Cu(Ⅱ)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作为萃取拆分剂,对萃取拆分D/L-苯丙氨酸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萃取分配比不随着苯丙氨酸浓度的改变而改变,说明此萃取反应为简单的萃取过程。(2)萃取分配比随着有机相中Cu(Ⅱ)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当Cu(Ⅱ)离子浓度过大会超出有机相的负载能力,从而导致第三相的生成,因此可以通过控制Cu(Ⅱ)离子的浓度提高对苯丙氨酸的萃取效率。(3)手性螯合萃取剂对L-苯丙氨酸的萃取能力要高于对D-苯丙氨酸,分离因子达到了1.28,这对以后研究配位拆去拆分苯丙氨酸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4)考察了温度对分配比的影响,发现萃取分配比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明萃取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对反应不理。(5)通过考察稀释剂的影响,发现萃取分配比受稀释剂的影响较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仪检测肝脏硬度(LSM值)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经肝组织穿刺活检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44例,应用瞬时弹性成像
黄素依赖型单加氧酶(EC1.14.13.8),本文称为硫氧化酶的研究在手性亚砜的合成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在分析已报道的细菌基因组的基础上,从鞘氨醇杆菌N. aromaticivoran
1问题的提出 过去一直认为脱硫反应是“飞速反应”,因此基本上不考虑原料气在脱硫塔中的停留时间,甚至将脱硫塔设计成矮胖形。某厂年产合成氨50kt,脱硫塔塔径为φ4500mm,填料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