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裂裂缝监测用纳米磁流体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_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地震法是目前矿场上使用最为常见的裂缝监测方法。针对微地震法不能提供支撑剂分布及有效裂缝形状信息等不足,基于纳米磁流体的裂缝监测方法从原理上可以弥补这些缺点,有着较好应用潜力。因此,制备出一种磁化率高、性能稳定、制备方法简易可应用于裂缝监测的纳米磁流体,对其流体性质和磁学性质进行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纳米磁流体运用在裂缝监测上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纳米磁流体在裂缝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颗粒,以颗粒粒径和饱和磁化强度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优选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反应pH值为10,Fe2+/Fe3+比例0.81.0,Fe3+浓度为0.20.3mol/L,反应期温度50℃,熟化期为70℃。X-射线衍射(XRD)以及扫描电镜(SEM)分析可知Fe3O4颗粒成分纯度高,粒径较小且较为均一,大约20nm;磁滞回线测试表明纳米Fe3O4颗粒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在53.6emu/g左右。在此基础上,以聚乙二醇4000(PEG-4000)为表面稳定剂制备出稳定性良好的系列水基纳米磁流体。性能测试显示:纳米磁流体密度略大于水,密度1.0111.080g/m L;粘度2.848.20mPa·s;磁化率0.0630.244。同时,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纳米磁性颗粒在裂缝和地层介质中的对流—扩散过程,模拟结果表明:短期注入纳米磁流体,磁性颗粒主要分布在裂缝及裂缝表面附近地层区域;注入纳米磁流体可明显提高裂缝区域磁化率,大于地层磁化率100倍以上。基于静磁场理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裂缝中由于存在纳米磁流体,在地磁场作用下可以明显产生诱导磁场,诱导磁场受注入时间、缝长、缝高、裂缝方位角等裂缝参数影响,分析认为纳米磁流体注入裂缝用于裂缝监测从理论上是可行的,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单一类型指标对驾驶疲劳程度进行判断。为克服单一指标检测的不稳定性,构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驾驶疲劳程度识别模型。将驾驶环境属性、驾驶人个体属性和原始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土地生态已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土地生态状况监测属于基础性研究。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县域尺度土地生态
本文介绍了电子控制制动系统(EBs)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比分析其较之传统制动系统的技术特点,并阐述其在客车上的设计应用。
我国古代著名的工匠鲁班.有一次率领一帮能工巧匠建造一座华丽的厅堂.当刚要立柱子、盖屋顶的时候.鲁班忽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把作柱子用的一些名贵的香樟木锯短了。这可不是
针对发动机润滑油液光谱分析数据处理方法中的不足,运用灰色趋势关联度分析方法,以稳定磨损期典型元素间的关联度为参照,对发动机系统状态进行了监测.分析表明,随着发动机运
1概述智能建筑是以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利用,提高城市建筑物的运行和管理效率,使整个建筑物
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指出:铜陵“十二五”时期将在扬弃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强市、环境立市和城乡一体“四大战略”,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生态、政府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