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并不容乐观,有研究显示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在不断恶化。大学生从相对平静的校园,一下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面临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压力剧增,心理健康水平将受到严重的考验。
早在60年代Lazarus就有相关的研究发现,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关[1](Lazarus,Folkman,1986)。国内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相关研究也表明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姜乾金(1993)等人的研究认为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
本文探讨了毕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特殊性比较研究,毕业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关系,为毕业和在校大学生心理保健和临床干预提供参考和依据,也在更大范围内深化了对应对方式的研究。
研究选取大连,北京的毕业大学生样本310例和北京,大连,沈阳,济南的在校大学生样本531例。采用肖计划修订的应对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施测,初步处理数据后又采用深度访谈法作为补充对问卷法得到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使用EXCEL2003输入量表数据和进行初步处理,后将其导入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统计方法: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1)毕业和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2)专业、学历、性别、城乡、婚姻状况、有无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工作年限及年龄不同的毕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在某些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3)毕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