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为刺激低迷的经济,美联储在连续下调基准利率几近零的水平后,自2008年底起,连续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由于全球经济贸易分工的地位差异和美元本位的金融体系,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多个渠道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为应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我国也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全球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与金融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研究美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其传导机制和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并对我国的应对措施进行总结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6章。第1章为引言。首先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是对量化宽松政策的特征、传导机制及其溢出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精简的梳理和总结,并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则具体介绍美国所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和内容,主要阐述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内容特征和所使用政策工具。第3章阐述了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后果以及其原因。其中分为两部分:通过汇率机制和利率机制传导的潜在影响和通过大宗商品价格机制传导的潜在影响。其中通过汇率机制和利率机制传导的潜在影响包括:引起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打击中国外贸经济、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增加资产泡沫风险、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易引起中国资本外流和资产泡沫破裂。其中通过大宗商品价格机制传导的潜在影响主要是加剧输入性通货膨胀。美国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结果的内在原因则包括现行美元本位制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所造成的中美国际规则话语权差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中美两国贸易关系以及国家产业结构差异。第4章基于美量化宽松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机制和根本原因的分析,本文针对性地梳理总结了我国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外溢效应的应对措施,主要分为短期性措施和长期性措施。短期内,我国针对量化宽松带来的通货膨胀、股市房市等严重资产泡沫风险,充分利用和协调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政策等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优缺点,收紧国内流动性,缓解了通货膨胀压力,也为对股市房市的资产泡沫情况进行了有效调控,并在后期多次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比如使用常备借贷便利等短期流动性供给工具,实现经济的精细化调控。长期而言,我国通过加强国际间货币互换合作、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规模和范围、积极参与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创设来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还通过扩大资源战略储备建设,来减少我国应对美量化宽松的被动局面。最后一章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应对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措施较好地降低了热钱涌入给经济带来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也避免了在量化宽松退出之后泡沫破裂所带来的经济硬着陆等这些潜在的灾难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