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生态经济是基于对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考虑,分析研究区生态和经济系统的空间状态及内在联系,阐明研究区存在的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揭示生态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为实现区域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EES)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本论文以新疆南疆县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特征及指标选取原则,基于DPSIR概念模型构建EES复合系统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Topsis分析法、ESDA模型和区域协调发展模型,并制出2000、2005、2010和2013年南疆县域生态经济的全局Moran’s I、局部散点图、LISA集聚图和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分布图,探寻南疆县域生态经济的时空格局特征。根据研究区生态经济时空演变特征,提出一些有利于南疆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参考意见,为促进EES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根据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全局自相关公式和OpenGeoDa1.2.0软件计算2000、2005、2010和2013年南疆Global Moran’s I,2000-2005年Moran’s I从0.0593上升到0.1464,2010-2013年Moran’s I从0.1246上升到0.1904,说明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的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现象,县域之间的生态经济差异逐渐缩小;2005-2010年Moran’s I从0.1416下降到0.1246,说明生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域和生态经济发展缓慢的县域集聚在一起的程度增加,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不平衡。(2)为了进一步反映南疆县域生态经济的局部空间特征,通过绘制Moran散点图反映生态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2000和2005年南疆县域生态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2010年南疆县域生态经济空间差异性没有扩大;2013年南疆县域生态经济的空间差异出现扩大现象,部分县域的生态经济呈下滑趋势。为了更好地反映研究时间段内南疆县域生态经济中心县域和周边县域的空间格局的变化,绘制出2000、2005、2010和2013年LISA集聚图发现:南疆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集聚性不显著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州地区,以及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若羌县和尉犁县;形成“库尔勒市经济圈”,县域集聚性较强,并与周边县域的生态经济联系紧密;和田地区的“低-低”类型逐步扩大,表现为低层次的集聚;“低-高”类型的县域由若羌县、和静县、博湖县、岳普湖县和英吉沙县减少为岳普湖县和英吉沙县;“高-低”类型的县域为喀什市,说明该市生态经济发展稳定。(3)2000、2005、2010和2013年库尔勒市的经济发展位居第一,2000-2005年南疆县域经济差异性逐渐扩大,经济滞后性县域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州,2005-2013年,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升,经济差异逐渐缩小;2000、2005、2010和2013年南疆县域总体呈下滑趋势,虽然2005年生态出现缓和,但发展不明显;社会发展处于缓慢上升趋势,其发展类型基本为社会平衡,说明南疆县域社会发展差异较小。(4)2000、2005、2010和2013年南疆县域EES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在0.13-0.60之间,耦合度呈偏低趋势。低水平耦合呈“N”字形,其县域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和巴州地区;2000-2013年颉颃耦合类型县域逐年增长,至2013年颉颃耦合县域占80.9%;低水平耦合县域呈下降趋势,2013年该类型县域仅为巴楚一县;2000、2005、2010和2013年高水平耦合类型的县域占比分别是16.7%、4.7%、4.7%和0%,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逐年下降,导致EES复合系统失去平衡,耦合度下降。(5)2000、2005、2010和2013年南疆县域中出现了四种耦合协调类型,即严重失调、中度失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处于严重失调的县域个数依次为1个、4个、5个和9个,处于中度失调的县域个数依次为16个、25个、14个和28个,处于基本失调的县域个数依次为22个、12个、21个和5个,处于中度协调的县域个数依次为3个、1个、2个和0个。可以看出不同县域、不同研究时段的耦合协调度出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同耦合度的空间分异对比,发现耦合度的县域变化稍高于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说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出现几乎一致的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