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同素词教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ey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梳理了同素词研究的相关理论,在参考各位专家研究成果的同时,归纳了2010年出版的一到六级《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里所有具有相同词素的词语,并据此制定了关于同素词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问卷,从调查与研究中,得出留学生在认识和使用汉语同素词时所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获得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同素词教学的建议。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范围、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几个方面论述,整理出关于同素词的五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词和词彼此在词素上有同一性联系,词素相同的一组词,彼此互为同素词,并且把同素词分为词序相同的同素同序词和词序相反的同素逆序词。二是认为含有相同词素的一组词或者含有相同词的一组短语,就是同素词。三是认为同素词就是同素逆序词。四是提出了同素词群观点。五是指构词词素完全相同的一组词。本文综合几种观点,认为同素词是含有相同词素的一组词,包括前同同素词、后同同素词与同素逆序词,并提倡用同素词词群的观点来进行词汇教学。第二章,HSK词汇大纲同素词词素分析,从词义和词的类型进行分析,属于调查研究的建构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前同同素词与后同同素词,属于只有一个同素的词语。在整理出《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同素词的基础上,从词义和词性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出四大类七小类:同义词:词性相同、词性不同;近义词:词性相同、词性不同;相关词:词性相同、词性不同;无关词。第三章,第二语言学习者同素词习得测试与分析,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获得相应数据,然后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属于信息反馈与教学反思的部分。问卷设计了三道大题,分别从主观与客观来调查52名来华学习已满两年的、20岁左右的大学本科泰国留学生,并从中最后得出结论:三种感受的学生,分析同素词意义的异同,得出结果大同小异,完全能正确把握异同的却比较少;而辨析同素词,选词填空一题,正确率也不高,没有所有学生全部能正确完成的一道题;背生词是学生学习汉语词汇,扩大词汇量的重要一环,背得生词,并了解词义及用法,才能在实际中去应用,才能算是获得了学习的成效。第四章,第二语言学习者同素词教学建议,通过分析现有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模式,结合本文所进行的测试与分析,得出适合目前情况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同素词教学建议。主要有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课后词汇的延伸,而非课堂上的“填鸭式”教育;教学内容上,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注重词素与规则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结语部分,回顾整个研究的过程,对研究进行反思,总结出成就与不足。本文参考词汇评价的理论,将二语习得研究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论结合,同时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一些教学方面的建议。
其他文献
目的:白色萎缩是一种以小腿和踝部出现紫癜和坏死,愈后留有象牙白色萎缩斑、上有毛细血管扩张,和周围伴色素增加为特征的疾病,由Milian1929年首先报告,命名为白色萎缩,本病又称节段
再生水灌溉利用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形势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再生水中含有多种对环境有害的元素,因此再生水灌溉利用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北京市污水处理厂二级
1997年,北京大学重点学科汇报会上,费孝通以《开创学术新风气》为题,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来对表达他对北大的期望,对他的孩子(北大社会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的寄托,也作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
2015年7月,由于股灾的原因,IPO第九次暂停,4个月后,IPO再次重启时,积攒了大量排队企业,曾经高达850家。在经历了2016至2017年IPO加速后,到2018年IPO放行速度再度变缓,分析其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贡献是将结构主义认识论推向了巅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特别强调知识与思维的内在一致性,而这一点被学界忽视了。文章从知识与思维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观
创意素描是目前高等院校培养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课程。创意素描课程是一个解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
在教育部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跨文化能力已被明确列入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由于跨文化能力是基于多个维度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跨文
运气本是大道,而不仅是科学。运气是天地人和通的大道,而不是古代朴素的气象学。运气乃是自然与生命大一统之道,而不是预测人体疾病的一种学说。运气之道囊括空间结构、空间
本文主要论述现代主义的艺术感知与麦克卢汉新媒介理论的电子媒介技术感知之间的交互关系。19世纪末开始进入的电力时代,正是现代主义的兴起时期,现代主义转向环境感知与电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