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下颌骨位于颜面部的下1/3,是人体形态最为复杂的骨骼之一,也是整个颅颌骨中唯一能活动的骨骼。它担负着构成下半颜面部的轮廓、参与咀嚼、咬合、语言等重要功能。由于先天或后天的一些因素,导致下颌骨部分缺损或不对称,而这种缺损或不对称常常导致严重的功能丧失和颜面畸形。下颌骨缺损修复旨在重建下颌骨的完整性,恢复下颌骨的功能,矫正颌面畸形。下颌骨缺损修复的方法很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骨移植,其中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或异种骨移植和人工骨代用品。自体骨移植保留了骨传导和骨诱导功能,并有成骨细胞存在,且无疾病传播的危险。通过吻合血管或带蒂骨移植可增加移植骨的抗感染能力,疗效最为肯定,应用时间最长;但受来源限制、外形雕刻困难及造成自体损伤,仍不能达到理想的修复。通过多年的改脸型手术及下颌角截骨过度修复治疗经验,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下颌骨手术的经验,并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为本实验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课题在自体骨移植的基础上改良了下颌骨自体骨移植的方法,以口内入路为手术方法,利用磨骨术磨削下的微小颗粒骨填塞缺损区,修复重建下颌骨外形,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目的:为了明确自体微小颗粒骨在下颌骨修复中的成骨机制和愈合过程,我们设计了应用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与成骨指标检测。通过动物实验了解自体微小颗粒骨的成骨机制和检验成骨效果,寻求一种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下颌骨部分缺损修复的临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