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部重力波特征及其与西南涡活动的关系

来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bq1981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重力波的活动特征、激发条件和天气意义,尤其是与中尺度天气灾害如暴雨的密切关系,并回顾了对西南涡结构特点和发展机理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发现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区既是西南涡源地的集中地,也易于激发重力波。因此,针对重力波活动与西南涡过程是否存在一定联系的科学问题,本文利用2012~2015年西南涡加密观测大气科学试验等资料,通过椭圆极化理论提取重力波参数,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剑阁、金川、九龙和名山4站的重力波特性,统计了重力波过程和西南涡活动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影响西南涡移出的环流场特征。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青藏高原东侧地区重力波波源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其中、北部重力波波源主要以对流层下层为主,尤其是在高原东部边缘与盆地接壤处地形落差剧烈的地带,对流层下层的重力波波源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高原东侧南部的低洼地区如九龙,其对流层上层的重力波波源比下层更为重要。(2)重力波固有频率和水平传播方向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高原东侧川西高原东北部边缘的剑阁、中部的金川和东侧边缘的名山站主要集中在1~3f,川西高原南部的九龙站固有频率集中在1~3.5f。(3)重力波在各站的水平传播方向同样差异显著。剑阁站的方向主要偏南,金川站表现为各向同性,九龙站主要指向西北和东南向,并呈现明显的不均匀性,而名山站则多为偏北和偏东方向。但重力波波动能量无明显的年际变化。(4)重力波过程在不同类型的西南涡活动中有明显差异。在移出型西南涡活动初期,重力波水平传播方向主要呈东北-西南向传播,其波能上传概率远大于下传概率,波动的动能和潜能较大且变化剧烈;而对应源地型西南涡,初期主要呈西北-东南向传播,且波能上传与下传概率相当,动能和潜能较小、变化相对平缓。另外,重力波的水平传播方向对西南涡的移动方向也有一定指示作用。(5)根据发生时刻重力波可分为日发型重力波和夜发型重力波,在夜发型西南涡初期,重力波活动夜发(20:00PM~8:00AM)的概率较大。这表明重力波的夜发性与西南涡的夜发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6)中高层冷空气入侵是影响西南低涡移出的重要因素,与之相关的位势高度降低导致的大气斜压性增强等因素,对于西南涡发生与移动都有重要影响。移出型西南涡的偏西风偏差也表明,在东部下游有上升运动而源地为补偿下沉气流时更有利于低涡在盆地以东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3S技术的发展,将遥感影像数据与地面调查数据相结合,建立蓄积量估测模型的方法解决了传统蓄积量测定方法的诸多不足,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将高分一号(GF-1)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相结合,探究遥感纹理特征对森林蓄积量估测的影响,同时建立基于三种森林类型蓄积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通过比较三种不同方法建立的模型的精度,
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事故现场调查表明轻钢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破坏严重,尤其是迎爆面积大的围护墙体,因此危化品爆炸下
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所独有的天气系统,影响高原本地区及其下游广大地域的降水发生。青藏高原地势高大,其地表温度对大气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以及高原地
流化床催化裂化(FCC)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大量硅铝的固体废弃物通常作为废渣进行填埋。这些废渣包括分子筛和催化剂的过滤、洗涤、交换以及后改性等过程中被废水所携带
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围海造陆工程中,淤泥质吹填土经过真空预压加固处理后与吹填场区正常沉积的软土形成了典型的“上软下硬”的双层软黏土地基。这种双层地基有着复杂的工程特
东亚气候系统是受到多因子调控的气候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气候变异的过程和机制尤显复杂。本文利用CFMIP-3(云反馈模式比较计划)中的一组大气环流模式先导试验对东
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是一种具有入侵性的多年生有毒杂草。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瑞香狼毒不断增殖、扩展。目前,其在我国的危害面积已经达到133万公顷,是我国牧
目的:探讨初情期前与初情期大鼠下丘脑DNMTs和MBPs mRNAs的表达差异以及DNA总体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并构建其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方法:(1)取10d,25d,35d,初情期(阴门开启为标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由于现代化社会和城市化带来水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问题。雨水利用技术又逐步受到重视并有了很大进步。我国的城市雨
高光谱遥感图像极高的光谱分辨率能够很好地反映地表地物的不同材质特性,使得高光谱图像比多光谱图像更适合于地物分类,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在高光谱图像分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