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重力波的活动特征、激发条件和天气意义,尤其是与中尺度天气灾害如暴雨的密切关系,并回顾了对西南涡结构特点和发展机理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发现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区既是西南涡源地的集中地,也易于激发重力波。因此,针对重力波活动与西南涡过程是否存在一定联系的科学问题,本文利用2012~2015年西南涡加密观测大气科学试验等资料,通过椭圆极化理论提取重力波参数,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剑阁、金川、九龙和名山4站的重力波特性,统计了重力波过程和西南涡活动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影响西南涡移出的环流场特征。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青藏高原东侧地区重力波波源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其中、北部重力波波源主要以对流层下层为主,尤其是在高原东部边缘与盆地接壤处地形落差剧烈的地带,对流层下层的重力波波源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高原东侧南部的低洼地区如九龙,其对流层上层的重力波波源比下层更为重要。(2)重力波固有频率和水平传播方向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高原东侧川西高原东北部边缘的剑阁、中部的金川和东侧边缘的名山站主要集中在1~3f,川西高原南部的九龙站固有频率集中在1~3.5f。(3)重力波在各站的水平传播方向同样差异显著。剑阁站的方向主要偏南,金川站表现为各向同性,九龙站主要指向西北和东南向,并呈现明显的不均匀性,而名山站则多为偏北和偏东方向。但重力波波动能量无明显的年际变化。(4)重力波过程在不同类型的西南涡活动中有明显差异。在移出型西南涡活动初期,重力波水平传播方向主要呈东北-西南向传播,其波能上传概率远大于下传概率,波动的动能和潜能较大且变化剧烈;而对应源地型西南涡,初期主要呈西北-东南向传播,且波能上传与下传概率相当,动能和潜能较小、变化相对平缓。另外,重力波的水平传播方向对西南涡的移动方向也有一定指示作用。(5)根据发生时刻重力波可分为日发型重力波和夜发型重力波,在夜发型西南涡初期,重力波活动夜发(20:00PM~8:00AM)的概率较大。这表明重力波的夜发性与西南涡的夜发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6)中高层冷空气入侵是影响西南低涡移出的重要因素,与之相关的位势高度降低导致的大气斜压性增强等因素,对于西南涡发生与移动都有重要影响。移出型西南涡的偏西风偏差也表明,在东部下游有上升运动而源地为补偿下沉气流时更有利于低涡在盆地以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