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应性理论的山地城市微观公共空间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962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山地城市也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风貌逐渐趋同、山地地域特色消失、山地城市产生失落空间的问题,城市建设片面满足了城市的功能经济需求却忽视了山地城市空间地域化特色的传承。   本文为解决以上问题,选取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微观层面入手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对传统的山地城市微观公共空间进行总结、提炼,在适应性理论的整体架构下,得到一套能够应用于现代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设计方法,来解决山地城市空间特色流失的问题,进而更好地在新的设计中传承山地空间特色。   以此为目的,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分析,以重庆市的山地城市微观公共空间为例,首先对传统的山地场镇微观公共空间的典型平面构成类型、空间构成类型、平面构成要素、人文要素进行了提炼和总结;进而将这些基本的类型对近现代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比对,在现代山地城市空间的功能需求下,得到山地城市微观公共空间的适应性演变过程与其不变的空间关系,并提出适应于山地特色的微观城市空间设计原则和策略。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对山地城市微观公共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方法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论文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明确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范围和主要概念,对研究方法和框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章,引入适应性理论的整体架构,将适应性理论与山地城市空间结合,并针对山地城市空间微观层面的特征进行分析。   第三章,以山地城市微观公共空间的总体构成入手,分别按平面总体构成、空间总体构成对传统山地场镇的微观公共空间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得到山地城市微观空间的平面构成类型和空间构成类型。   第四章,在前文基础上,对山地城市微观公共空间的共性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按照平面要素和空间要素的分类,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空间而是从微观空间的整体构成感知出发,并结合人文因素,得到山地城市微观公共空间的平面类型元和符号空间。   第五章,本章研究现代山地城市微观公共空间的适应性演变过程。首先通过分析现代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与需求,并通过对现代重庆的一个著名山地片区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前文的总结成果,得到山地城市微观公共空间的适应性演变过程与其不变的空间本质关系,并提出不变的空间关系--山地空间的典型基本模式。   第六章,本章以延续山地城市特色为目标,在适应性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得到的山地城市空间特点,提出延续山地特色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   第七章,通过三个实际案例的分析对山地城市微观公共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方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而深化本文在适应性观点下的山地地域建筑设计中“转变与传承”这个主题。  
其他文献
建筑信息模型引入国内已经10多年了,BIM作为新一代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技术,已经体现出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信息化数字化的绝对优势。虽然建筑项目的参与方认识到BIM的巨大优势,但
学位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日益严峻,老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显。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年居住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在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强大的背景下,我国的铁路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铁路客站的建设也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高潮。而作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大型铁路客运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根据实际调研得知关中地区既有农宅普遍缺少节能技术措施,热工性能较差,冬季的采暖对于提高室内热舒适度的效果十分不明显且耗能较多,既有农宅的热工性能都不能达到节能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体育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政府对全民健身的不断推进,使得体育健身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也导致运动场地的闲置和群众缺少活动场地的现实
山地作为普遍存在的城市基底,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发展战略地位。由于地形条件的高度复杂性和特殊性,山地城市总是表现出难以概说的丰富形态,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山地城市化发展
学位
中国城市已经进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其中,内涝灾害是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型洪水灾害,对经济建设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构成极大的危害。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规划手段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3亿人;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2015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数据显示我国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以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