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又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对于自然地理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是研究的并不是很深入。教学策略的提出缺乏地理学科的特点。本文主要是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等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来研究高中自然地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以延吉市A中学为研究基地。随机抽取高一四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中自然地理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比较低;没有形成好的预习习惯;整理归纳能力低;克服心理障碍能力比较低,情绪容易被学习中的困难所左右;对于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低;专心及钻研程度低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课标要求、以及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模型,制定出高中自然地理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习得阶段教学策略:“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策略;呈现学习目标策略;回忆与巩固相结合策略;多种感官有机结合策略;“导学案”(或“学案”)策略;利用概念地图理清知识网络策略;利用多种记忆术精加工策略。巩固和转化阶段教学策略: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的策略;加强地理语言规范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反馈策略。转移和应用阶段教学策略:变式策略;比较策略;分析与综合策略:归纳与演绎策略;读图、画图策略等教学策略。为了检测教学策略提出的有效性,以高一(7)班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行动研究。两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以及7班和8班(对照班)对比测试的方式,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对学习材料加工、整理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渐佳;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对于学习中的困难,大部分同学都能够下定决心去克服了。但是通过两个月的课堂观察与亲身实践发现,自然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因而制定出第二次的行动方案,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第二次行动有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