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对急性饮酒后早期脑部灌注(CBF)改变进行量化,初步分析酒精对灌注的急性影响,深入认识酒后灌注改变与脑功能之间联系。材料与方法:将80名健康志愿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男女各20人),平均年龄25.2±2.7岁。所有志愿者均无个人及家族酗酒史、精神药物以及毒品服用史。两组均常规扫描除外脑部病变,实验组空腹服用一定量白酒(浓度为50%),每人每次1ml/kg,对照组空腹服用等量安慰剂(等量纯净水),扫描设备采用GE公司3.0THDxT磁共振。两组在试验前均进行ASL扫描作为基线,随后试验组饮酒后20分钟接受ASL扫描,每次检查前均进行血液酒精浓度和生理指标的监测。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饮酒前灌注值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内左、右脑区灌注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实验前、后脑部灌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40人中21人(12男9女)出现全脑各叶皮层、丘脑、豆状核、小脑、延髓的灌注增高(P<0.05),所有脑区左、右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2名男性的额叶皮质灌注改变最显著,而女性则表现为全脑皮层灌注弥漫性增高。这21名志愿者表现为情绪兴奋、语言增多、容易发笑、肢体活动增加、感觉降低等,其中5名志愿者出现头晕及视物模糊。另11人(3男8女)枕叶、小脑和延髓灌注出现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枕叶灌注改变最为明显,这11名志愿者均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站立不稳等后循环脑区受抑制的对应表现。左右半球比较灌注改变无统计学差异。21名(12男9女)志愿者丘脑的灌注在饮酒早期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因人而异,实验中并没有观察到这些志愿者因为丘脑灌注增加而出现与功能亢奋对应的行为改变,相其中4个志愿者(2男2女)出现皮肤痛温触觉下降表现。实验中发现基底节区各核团的灌注值呈现一定的差异。其中饮酒后尾状核头与壳核灌注明显升高,并且尾状核头灌注增加程度最高,而苍白球在饮酒后的灌注依旧低于其它核团,这可能与基底节区血管分布有关,左右基底节区灌注改变无统计学差异。6人(5男1女)脑部灌注与饮酒前基本相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人因饮酒后感到身体明显不适退出实验。从本实验初步得到的数据为血液酒精浓度达到60mg/dl前,大脑灌注呈整体增高趋势,志愿者大都表现为兴奋状态,主要为颜面潮红,呼出气带酒味,自感愉悦(面带笑容,言语增多)。但当血液酒精浓度超过60mg/dl,11名志愿者后循环脑区灌注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出现视物模糊、站立不稳、头晕等表现。结论:最终38个实验者结果显示21人饮酒后皮质及灰质核团灌注明显升高(55.3%),11人(28.9%)下降,余6人(15.8%)变化不明显,女性在饮酒前后则表现为全脑灰质灌注弥漫性增高,且平均值比男性大约高出10%左右。说明饮酒能不同程度改变大脑的灌注,尤其是后循环供应的脑区,从而影响脑功能变化。但变化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可能是酒后出现不同情绪和执行力差异的重要因素。酒精对脑部的作用总体来说是先兴奋后抑制,饮酒时脑部各主要脑区灌注会随着血液酒精浓度的增加而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改变,其改变的拐点对应血液酒精浓度因人而异,同时所表现出的行为、语言以及生理指标改变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