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呈现出纷繁复杂、多元共生的局面,面对中外文论的相互碰撞,多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此起彼伏,相互竞争、穿插渗透,组成一块极富变化的文学魔方。文论家们上下求索,或固守传统,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寻觅灵感;或追新逐异,紧跟西方阵阵思潮,摹影画形;或独辟蹊径,培育新的文论土壤。无论是对于外国文论的排斥与否,还是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革新与否,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们在争鸣中求发展,在融合中求进步,为我国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添砖加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一川教授就是其中卓有建树者之一。
王一川二十多年的文艺美学研究,经历了从认识论美学、体验论美学到语言论美学的过渡,之后又转向修辞论美学,并形成了他自成一说的“兴辞诗学”文论思想。这一理论广泛涉及文艺学、美学、文化学以及文艺批评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做出积极贡献。王一川的“兴辞诗学”由酝酿到提出,广泛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辨哲学的智慧学养,为我国新时期文艺学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一种能够涵摄多种文艺理论的思维观念,预示着21世纪中国文艺学“多元共存、协商发展”的新格局。而他在文学批评学、文化学、影视批评等方面的实践则是其“兴辞诗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其中也存在某些缺憾。王一川的“兴辞诗学”文论是一个从美学研究到理论建构再到具体实践,适合文学特性、集合西方逻辑思辨与中国古典文学灵性的集粹。
本文以王一川“兴辞诗学”理论为切入点,力求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其学术思想,整理其理论体系,辨析其思想局限,以期在全面展示其学术成果的同时,准确地定位其学术贡献,为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