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幼小衔接的各类研究不甚枚举,幼小衔接一直以来也都受到国内外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儿童作为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主体,其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但大多数教育研究中通常会以社会本位出发,强调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与约束。以社会本位出发的教育研究虽然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但由于对儿童视角的忽视,也通常会忽视儿童对社会的影响。按照这种研究范式去研究幼小衔接,同样会为幼小衔接带来种种问题。本研究基于儿童视角,采用纵向追踪研究的思路,对四名儿童进行六个时期即幼儿园大班时、参观小学后、入学前一周、入学后一个月、入学后两个月以及入学后三个月的追踪访谈,结合分析四名儿童在六个时期的绘画作品,对儿童进行关于我看到的校园、我与我的同伴、我所了解识的老师、我眼中的课堂与学习、我在小学里的生活的访谈,并以此进行横向时间段内主要特点分析以及纵向时间变化分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1.从我看到的校园来看,操场对于儿童十分重要,儿童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对环境的干净程度要求较高,并且十分喜欢小学里桌椅的摆放,儿童在进入小学两个月后对小学的各种看法与感受趋于稳定。2.从我与我的同伴来看,同桌及年长的同伴对儿童在小学里进行同伴交往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3.从我所了解的老师来看,儿童普遍认为小学教师更严厉,并且上课时形式单一、也较少使用儿童感兴趣的教具。4.从我眼中的课堂与学习来看,儿童在学习拼音时感到较困难,并且儿童自入学后经历了对游戏从“渴望”到“排斥”的过程。儿童认为虽然作业很多,但是不难;虽然考试成绩时好时坏,但是也不难。5.从我在小学里的生活来看,儿童在小学里生活的场景更少,规则也更多。对于小学午休形式的变化,有的儿童认为不习惯,但也有儿童表示原本就不喜欢午睡,所以对于小学没有午睡很喜欢。通过纵向及横向分析儿童对小学的看法,了解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需要在参观小学、大班教室布置、大班教学设置等方面做出改进,同时应该在年长同伴及午睡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而小学应该加强与幼儿园的沟通,在奖惩机制、教师行为模式、拼音的学习等方面进行改进。此外家长也应全面了解儿童的想法,不应将关注点只局限于某一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