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的《吃碗茶》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o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华人作家朱路易的《吃碗茶》发表于1961年,与同时代的以及他之前的作家的作品相比,《吃碗茶》独树一帜,因为它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当时华裔美国文学的传统。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研究很少,有的也只是从故事和人物方面做些浅层次上的阐述。所以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试图从多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内在的社会和艺术价值。   本文试从四个角度展示了《吃碗茶》具有的解构意识:第一,论述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压制以及美国历史和文化忽略了华人在其社会发展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华人这一集体的沉默和失声是西方文化霸权及民主虚伪性的表现。华人畸形单身汉社会的历史存在和唐人街社会的边缘化存在是对西方民主自由神话的有力解构;第二,《吃碗茶》中的塑造的华裔美国人形象颠覆了长存于西方文学和西方人心中的华裔刻板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西方霸权主义话语导致了西方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误解,从而产生了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华裔作家为取得主流文化的认可而迎合白人读者、继续创造类似的刻板形象,如此以来使得华裔文学始终不能取得长足健康的发展;第三,该小说在叙事风格上也打破了之前的惯例,在对唐人街的描述和对在此居住的华人的刻画很逼真,将唐人街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都放在了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打破白人或西方优越论的滥调以及通过使用唐人街英语创作作品将纯正英语杂化,试图挑战标准英语的霸权地位;最后,本文探讨的是华裔的身份建构问题。通过对文中父子两代人在身份建构上表现的不同态度的分析,并结合西方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和误解,指出了华裔身份建构的碎片性、不确定性、杂糅性,消解了在该问题的传统不实认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将《吃碗茶》所体现的解构主义意识详细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它具有的研究价值和艺术魅力还是有很大空间值得继续研究。
其他文献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伟大的自传型作家,他的作品是其思想、感情与经验的真实记录。尽管叶芝作为诗人和戏剧家而扬名,但在其文学创作之初也曾创作过小说。《约翰·谢尔曼》写
副词性关联词语是一类特殊的词语,它们既有修饰功能又有连接功能,它们不是和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并列的一类词语。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这类词语,比如功能语言学视
目的:研究黄冈市城区3岁幼儿身高增长的季节性特点和规律,为促进幼儿体质健康发育和开展幼儿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9月~2007年9月对黄冈市实验幼儿园2003年出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的《骨》以简洁的文字深入探讨了华裔美国人的多元文化下的归属问题,从而表现出美国华裔移民在双重文化环境中寻找、确定文化属性的艰辛及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