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区为青海省格尔木市拉陵灶火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困难,大部地域属高原无人区,无通讯信号,处于半封闭状态,区内经济发展落后。目前,对于拉陵灶火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文献不多。此外,拉陵灶火地区属于祁漫塔格多金属成矿带,矿产丰富,但是研究区地形地貌、岩土体、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矿区的开发。对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与分区,可正确评价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的适宜性,为研究区工程建设设计、施工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其他规划的基础。本文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筛选出6类影响因子,构建了工程地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加权平均法综合指数模型,采用GIS技术,对研究区的工程地质进行了分区,取得的主要结果和认识有:(1)研究区地貌类型主要分为南部山地地貌和北部平原地貌,南部为小-中起伏中高山区,海拔4200m以上为多年冻土区,冰缘地貌发育,由南向北地形地貌变化明显,制约着整体矿产开发等相关工程活动的规划和开发;岩浆岩、变质岩分布广泛,碎屑岩、碳酸盐岩零星分布于山前地区,褶皱、构造等地质构造发育;平原区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堆积物,山前坡麓地带、洪积平原上部多覆盖风积沙层;区内地震基本烈度Ⅵ~Ⅶ度,含水层富水性差,地下水缺乏;崩滑流、冻土冻融、盐渍化、沙漠化等地质灾害发育,并且对工程地质环境影响较大。(2)筛选出6类影响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水文地质以及地质灾害等,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确定了各参评因素的权重。其中地形地貌权重最大,其次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地质灾害权重较高,地震活动权重相对较低,水文地质最小。(3)采用栅格单元,对各因素进行量化分级;基于GIS叠加分析,采用加权平均法综合指数模型,对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级,分为好、较好、较差、差4个等级。(4)依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水文地质以及地质灾害等因素对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的综合影响以及综合指数值确定的工程地质环境4个等级划分,利用GIS软件对研究区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分区为适宜区(Ⅰ)、较适宜区(Ⅱ)、适宜性差(Ⅲ)、不适宜(Ⅳ)4个区。(5)对研究区的4个分区进行了综合评价,4个区的工程地质特性如下:(1)适宜区(Ⅰ):为格茫公路(S303)以南,河流下游,冲洪积平原前缘地区,该区地势平坦,地基承载力较高,新构造运动较弱,场地稳定,地质灾害相对不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为工程建设适宜区;(2)较适宜区(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带,地形较为平缓,由南向北倾斜,坡度在10~20°,地基承载力较高,新构造运动较弱,地震烈度Ⅵ度,地质灾害发育较弱,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较适宜进行工程活动;(3)适宜性差(Ⅲ):昆仑山南缘山地向盆地过度带,该区域属于中高山地区,地势由陡逐渐变缓,受昆北活动断裂影响大,构造裂隙发育,地震烈度Ⅵ度,地质灾害发育,岩体破碎,地壳及场地稳定性较差,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工程活动建设适宜性差;(4)不适宜(Ⅳ):海拔4200m以上的高山地区,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地处昆中和昆北活动断裂结合带,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Ⅵ~Ⅶ度,冻融、崩滑流等灾害发育,地壳及场地不稳定,工程地质条件差,不适宜相关工程建设。(6)本文绘制了25张成果图,其中气象水文分布特征图2张,地形地貌图3张,地层岩性分布图及工程地质岩组图2张,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图3张,水文地质图1张。地质灾害图3张,各评价因子工程地质条件等级分区图8张,工程地质环境等级划分图1张,工程地质分区图1张,剖面图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