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一个十分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动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传统文化发生裂变,社会思想与价值观念也在外部因素不断的冲突与内部变革中发生着重要变迁,此种现象与20世纪70年代产业化过程中的韩国表现出了某种历史的相似性。文学上,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时期,中韩都出现了大批关注社会转型现实、关注底层人物生活的创作。这些作品透过转型期纷繁驳杂的表象,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审视他们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他们在困境中人性的复杂性与价值观的冲突变迁,分别描绘出了中韩社会转型期底层文学创作蔚为大观的局面。本论文聚焦于中国与韩国在社会转型期所反映的底层问题,从文学角度予以论述。在韩国,描写底层民众的文学被称之为民众文学,而在中国,则被称为底层文学。以底层民众为素材的小说在韩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形成一种热潮,不仅涌现出大量的民众文学作品,而且文坛上还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民众文学话语论争。民众文学和底层文学描写的都是底层社会的民众,突出的是底层社会的生存问题。民众文学和底层文学虽然产生于社会制度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概念出现的文学现象,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对底层人物的关注方面具有一致性。将韩国民众文学和中国底层文学的比较作为一个命题提出,其问题基础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韩国民众文学和中国底层文学所处的时代背景相似:在社会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问题集中凸显;二是作家对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中底层人物命运的都进行了关注。本论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韩国民众文学和中国底层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进行了比较。为了比较的可靠性,本论文考虑了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主题、作品的题材等诸多因素之后,在韩国民众文学作品中选取了三个小说集,即李文求的《我们村》、黄皙暎《客地》、赵世熙《矮子射出去的小球》,与此相对应在中国底层文学作品中选取了李锐的短片小说集《太平风物》,刘庆邦的中篇小说集《卧底》、《家园何处》,曹征路的长篇小说《问苍茫》。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序论中阐明了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考察了韩国民众文学和中国底层文学的定义,然后探讨了两者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最后阐明了各自的特征及共同点。第三章主要比较了以底层人物中的农民为中心进行叙事的小说集:李文求的《我们村》和李锐的《太平风物》。结合具体文本,考察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化时期农民所经历的苦恼,并且从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农民价值观的混乱、工业化造成的农村相对丧失感这三个角度加以具体分析,最后阐明了共同点和不同点及其产生原因。第四章主要比较了以底层人物中的流浪民为中心进行叙事的小说集:黄皙暎《客地》和刘庆邦的《卧底》、《家园何处》。结合具体文本,首先考察了没有安定职业的流浪民在城市和农村双重排挤的苦难生活,然后探讨了他们对这种苦难生活的应对方式,最后阐明了共同点和不同点及其产生原因。第五章主要比较了以底层人物中的工人所面临的劳资问题为中心进行叙事的小说:赵世熙的《矮子射出去的小球》和曹征路的《问苍茫》。结合具体文本,首先考察了在工厂干活的产业工人所面临的不合理的劳资问题,然后探讨了工人对这种现象的应对方式,最后阐明了共同点和不同点及其产生原因。第六章主要从创作特征的角度对韩国民众文学和中国底层文学进行了比较分析,阐明了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七章根据前几章的比较分析,整理归纳了韩国民众文学和中国底层文学的异同点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所在。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中国底层文学和韩国民众文学相似的繁荣是与相似的时代背景有关的,而两者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又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学传统差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