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局部气候分区与地表温度时空定量分析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po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现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快速城市化伴随着土地覆被的剧烈变化,城市建筑和不透水面迅速增多,继而引发城市热环境问题。城市热岛会加速城市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极大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环境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效准确地获取城市土地覆被信息,分析城市土地覆被类型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协调城市化与热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局部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体系满足城市热环境研究和城市规划相结合的诉求。LCZ框架下的城市热岛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大多研究集中在单一时间尺度下的LCZ与城市热岛研究,且城市建筑类型表面光谱信息复杂,高精度的LCZ制图存在一定的难度。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提高中分辨率下的LCZ制图精度,并进行长时间尺度下的城市LCZ与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定量研究,分析不同时间下的LCZ各类型地表温度的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本研究以上海市为研究区,首先结合2008年Landsat 5 TM光谱影像和双极化PALSAR数据,2020年Sentinel-2 MSI多光谱数据和双极化PALSAR-2数据,采用局部气候区体系和随机森林分类器生成上海市两期LCZ分类图,并评价其分类精度,进而分析上海市2008-2020年的LCZ时空变化。然后,对2008年Landsat 5 TM以及2020年Landsat 8 OLI/TIRS影像数据使用大气校正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获取2008年和2020年上海市白天地表温度图,通过Landsat地表温度产品以及ASTER数据分别获取上海市不同月份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分析上海市LCZ与地表温度时空分布及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8年和2020年上海市LCZ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0.4%和75.35%。自然覆被类型与建筑类型之间混淆程度较低,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之间的混淆程度较低,但同等高度建筑类型之间以及低矮植被与灌木和矮树之间混淆程度较高。结合光谱影像和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类型的分类精度,图像分辨率的提升可以提高裸露的岩石或道路的分类精度。(2)2008-2020年,上海市LCZ各类型面积变化明显,其中开阔高层建筑以及裸土或沙增加最为显著,低矮植被减少显著。密集高层建筑、开阔中层建筑、茂密树木、灌木和矮树、水体均有所增加,密集中层建筑、密集低层建筑、开阔低层建筑、工业厂房均有所减少。2008-2020年,上海市LCZ各类型转移主要表现为建筑类型之间的转移,植被类型之间的转移,植被类型转化为建筑类型、裸土或沙以及裸露的岩石或道路,裸露的岩石或道路转化为建筑类型。(3)上海市建筑类型白天平均地表温度普遍高于自然覆被类型,密集建筑类型总体高于开阔建筑类型。2008年和2020年上海市LCZ各类型平均地表温度分布特征总体一致,但2020年LCZ类间地表温差较2008年更明显。上海市不同月份地表温度变化明显,春夏季节中心市区热岛效应显著,地表温度明显高于郊区,春夏季节LCZ各类型地表温差较秋冬季节大。上海市LCZ各类型不同月份白天平均地表温度分布特征整体一致,建筑类型白天平均地表温度整体始终高于自然覆被类型,密集建筑和工业厂房的平均地表温度较高,水体和植被类型较低。上海市中心市区夜间地表温度高于郊区,建筑类型夜间平均地表温度总体高于自然覆被类型,但相对于白天整体温差变小。建筑类型中,密集高层建筑夜间平均地表温度最高,中高层建筑类型高于低层建筑。自然类型中,水体夜间平均地表温度最高,植被类型在所有类型中地表温度最低,相对于白天,三种植被类型平均地表温度在夜间呈现出相反的分布特征。不同时期上海市LCZ各类型地表温度差异及变化受到植被覆盖度,土地覆被变化以及人类生活和生产行为等多种因素影响。
其他文献
润滑油液具有减少机械磨损、冷却降温、传递动能、密封等作用,在发动机正常工作过程中会发生水分侵入,少量水分便会对油品本身物理化学性能造成恶劣影响,导致润滑系统以及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对润滑油含水量进行在线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低含水量润滑油检测精度,本文研究了一种润滑油含水量在线检测传感器,主要内容有:利用油水流型理论和传统电容法,开展新型含水量传感器原理的研究,提出多孔式同轴双筒电容传
在石油勘探领域,高温环境导致电子仪器的散热条件恶化,对测井仪器的热管理提出了迫切的需求。面向高温测井仪的热管理需求,针对其中的温度测量和热预测问题开展研究。基于SiP系统级封装技术设计了可在环境温度200℃下工作的温度测量电路,将温度数据采集和处理相关的FPGA、DSP、SRAM封装为一个Si P器件,采用比例测量方法设计温度测量电路,解决了测井高温环境中的温度测量需求。对温度测量电路的误差分析表
学位
近年来,人类社会对信息计算和存储的需求发生了指数型的增长,而传统的冯诺依曼计算架构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计算与存储分立而存在着效率不匹配。以硫系化合物为代表的相变材料存在晶态和非晶态两种稳定状态,且可以通过电学、光学等方法在二者间转换,具有非易失性,在存算一体化研究领域,是打破传统冯诺依曼计算架构的有力竞争者。与此同时,摩尔定律面临着难以跨越的物理鸿沟,电子器件的速度响应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生产生活
自POCT(point-of-care testing)的概念于1995年在国外被提出以来,相关研究迅速展开并逐步规范化,现已应用到多个医疗领域,推动了人类医疗的进步。但我国POCT起步较晚,发展较为滞后,中国POCT市场目前市场需求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POCT行业潜力巨大,行业前景大好,为掌握高科技医疗技术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商机。此外,随着创业战略与新创企业成功之间的关系在近几年得以验证,
谷胱甘肽(GSH)作为动物体内重要的三肽硫醇,是表征肉类抗氧化性的常用指标,且常用作肉制品的添加剂强化其风味。因此,定量分析肉类食品中的GSH对评价其营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报道了多种GSH检测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毛细管电泳法等,但上述技术存在仪器设备昂贵、检测时间长、操作复杂等缺点。与之相比,电化学检测方法具有成本低廉、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灵敏度
吡啶基是众多芳香氮杂环的核心骨架,相关化合物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药、农药、有机合成、功能材料等领域中。因而,开展吡啶基的官能化反应将为新型含氮杂环分子的构建与结构多样性开辟新途径,也为新功能分子的开发奠定基础。然而,吡啶基因具有高热稳定性和反应动力学惰性,开展其官能化反应是一项备受挑战的研究课题。基于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合成化学发展的理念,本论文的研究利用氢转移作为吡啶基的活化策略,实现了芳香氮杂环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