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林抗战美术是桂林抗战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抗战美术的重要内容,在推动桂林和广西乃至全国的抗战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力图从文化学视野,对桂林抗战美术运动的开放性特征进行考察,解析桂林抗战美术运动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桂林抗战美术活动中,中华民族团结、包容、坚毅、和谐、开放的伟大精神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这种民族精神在当时极大地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热情,支撑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桂林抗战美术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些具体活动或具体事项的考察,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现象的简单还原和复制,而应当深入思考在那个伟大时代激励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击外来侵略的抗战文化中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基于这一动机,本课题力图在对桂林抗战美术活动全景式考察的基础上,从抗战文化发展的开放式特点切入,对抗战文化精神进行挖掘和提炼,努力揭示在这一伟大历史活动中所蕴涵的伟大民族精神。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式发展的历史背景。文章从战时国民党中央的基本文化政策、抗战时期广西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美术救国思潮、战时文艺理论思想以及地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式发展的原因。文章力图证明,抗战时期广西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与新桂系文化建设是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式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美术救国思潮和战时文艺思想探索是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式发展的学缘文化因素,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新桂系、国民党左派、国民党民主派的团结合作是桂林抗战美术运动开放式发展的政治文化因素。第二部分,主要从群众性参与的视角具体考察了桂林抗战美术开放性特征。文章指出,抗战使许多画家将个人的艺术生命融入伟大的抗战事业,积极投身抗战洪流走进火热的战斗生活,并深入社会深入现实生活开展艺术创作,从而使艺术沙龙走向烽火连天的抗战前线;而数量众多的各级各类美术社团在大后方绘就了一幅抗战文化的壮丽画卷;文章还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美术活动,如消除门户之见联合开展抗战美术活动,创造各种推进抗战美术宣传的新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各阶层民众参与抗战美术宣传活动等展开论述,说明抗战美术怎样从从艺术庙堂走向社会大舞台,进而强调桂林抗战美术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第三部分,主要考察了桂林抗战美术在美术展览、美术教育、美术交流、美术出版等方面的发散式播布及其社会功能。其中,美术展览形象地记录了抗战的真实历史,拓宽了抗战美术宣传覆盖的地域;美术教育是动员全民参战、提高军民美术素养、加强各界团结联合、促进美术事业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美术交流拓宽了文化艺术界的学术沟通和艺术家的创作视野,抗战美术在更深邃广阔的天地显现其生命力;美术出版是抗战美术文化开放发展的必然产物,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桂林抗战美术的繁荣发展。第四部分,文章从多元化体裁入手,通过对桂林抗战美术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阐述,进一步论证了桂林抗战文化发展的开放型特征。桂林抗战漫画内容丰富多彩,刊物凸显个性,创作卓有成效,载体机动灵活。桂林抗战木刻密切配合形势,推陈出新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木刻新作,并结合抗战需要创造了战时新画种“漫木”以有效配合抗战。桂林抗战国画风格各异成就斐然,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均有了质的飞跃。桂林抗战油画及其他画种在抗战时期都得到较好发展。第五部分,对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式发展进行总结。文章指出,开放的民族必然拥有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文化,桂林抗战美术的开放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与升华。文章强调,广阔的社会生活是放飞艺术精灵的源泉,永远开拓进取是民族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兼收并蓄是艺术文化不断完善的重要机制,服务于人民是桂林抗战美术在开放中新生的永恒主旨。文章最后总结了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型发展的历史贡献——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抗战美术文化的艺术天地,美术教育的普及和美术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美术素养,有益的学术探讨加强了中国现代美术理论建设,提倡群众性美术活动走出了一条与广大民众相结合的艺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