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许多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经济增长理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文章主要侧重于研究银行信贷和物价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来说明信贷、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受金融危机下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2008年11月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呈异常扩张的趋势。银行业的大规模信贷投放对经济的增长是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信贷扩张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持续的影响?与此同时,物价的波动与经济的增长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在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现实环境基础上进行研究,通过采用2000年1月到2010年11月的相关经济金融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银行信贷规模及物价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首先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和VEC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经济增长的信贷和物价因素进行了分析。随后,在Granger因果检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信贷增长及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的脉冲效应。结果显示:(1)银行信贷、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2)银行信贷规模与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成因,两者相互影响。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经济的增长也会导致信贷规模的扩张。经济增长是物价水平的Granger成因,而物价水平却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说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导致物价的上升。(3)银行信贷对经济的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冲击,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比较大。而物价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很微弱,贡献度也比较小。最后文章指出,银行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信贷资金大幅增加,在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强化了潜在的通货膨胀预期。所以银行应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重点放在调整和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上,以保证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