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身为当时中国东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他不遵法令,不顾大局,私借俄款、放牧垦荒、策反独立,“乌泰事件”涉及的区域之广、影响之大,震惊了朝野,是发生在内蒙古地区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典型。可以说他的人生经历是中国转型时代一种特殊人物的历史缩影。加强这一人物的研究,将有助于研究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发展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中俄关系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对乌泰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亦存在不足。乌泰的部分史料、文献资料尚未被收集和整理,更鲜有文章和著作对其人生的发展轨迹做以整体的评价和分析。本文在尽力发掘有关档案、地方史志和散落民间资料的基础上,围绕乌泰一生中最重要的借款、放垦、叛乱三大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对事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作用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把他放在所生存、活动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认为,乌泰作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转型期内蒙古地区的一个蒙古族王公,其活动是受他所出身的家世,所处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为了生存和其统治利益,他既有顺应时势开垦荒地的一面,也有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出卖民族权益,甚至响应外蒙古的独立而发动叛乱,企图分裂民族的举动,这是他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而其叛乱失败,则是中华民国政府反对外蒙古独立,维护中华民族主权,反击叛乱的结果。但他能在借俄债后而接受清政府的扶持,宁欠内债,拒绝向沙俄履行出让属地权益,叛乱失败出逃后,又回归到祖国,而没有继续追随外蒙古分离出去,一方面固然是中国当时政府坚决反对外蒙古独立的结果,但同时也说明他心向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尚存。因此,不应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