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方式对于房价与居民消费的作用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8308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棚户区改造是针对城市里存在历史存留的危旧住房以及公共设施难以匹配,有明显安全隐患的旧村旧城,本着解决群众出行、住房安全、生产宽敞、生活便利、公共安全能够应急保障和环境卫生可以保洁等城市农村历史顽疾,消除公共安全隐患、优化生产生活环境,解决一大批困难家庭住房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是一项民心工程。改善棚户区项目周围的道路,广场,教育和商业等基础设施,提高居住环境中的知名度,在改造棚户区的同时促进整体城市环境的改善,并促进生产、生活、就业和养老服务该解决方案产生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效果。
  棚户区改造工程始于东北。2005年以后逐渐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2009年,全国棚户区改造的数量已超过200万套。从2014年到2017年,棚户区改造的数量也超过了600万套。2018年,棚户区翻新总数为580万套。根据之前的计划并平均分配,然后在2019-2020年应平均完成460万套。近十年以来,我们棚改数量总计在4400万套以上,如果以每户3个人估算,那么至少提升了上亿人口的住房水平。
  2014年以前,我国主要采用实物安置政策,实物安置占总安置数量的90%以上。实物安置即指政府向棚户区居民分配安置性住房。由于居民不参加商品房体系,因此棚改安置房改革体系和商品房体系是相不干涉的。然而,实物安置通常安置周期漫长(一般至少3-5年),安置选址众口难调,建筑质量难以控制,拆迁户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虽然便于宏观调控,但微观配置效率低下。2014-2015年,房地产库存居高不下,为实现房地产去库存,并化解地方政府、银行和开发商间的债务风险等原因,棚户区改造显然倾向于货币化安置,在一些城市,货币化安置的比例甚至达到100%。货币安置的主要形式是纯货币补偿,即所谓的“拿钱走人”。在获得补偿后,被拆迁的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房屋。安置时间缩短到不到一年,并且微观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但转为货币化安置后,政府把被拆迁棚户区居民的购房需求引导到了商品房体系的分配当中,即让拆迁户产生了购房需求。短期内,由于货币化安置可以产生大量购房刚需,在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进一步拉动房价快速上升。
  房价的高低影响着每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高房价让越来越多的房屋刚需这抱怨不已,本文将深入探讨棚户区改造对房价的影响以及棚改通过影响房价如何去改变拆迁户的消费习惯。
  首先,本文将从整理棚户区改造的历史入手,并简要介绍棚户区改造的历史背景。然后从政策角度出发,介绍2005年到2018年与棚户区改造有关的重大政策文件,从政策中解析政府部门对于棚户区改造的态度变化过程。同时,将对三种主要的棚户区改造模型进行比较,并尝试从理论角度分析不同安置模型对房价的影响。
  其次,传统的棚户区改造安置方法是实物安置,微观配置效率低。2015年在去库存压力下,国家开始推进货币化安置,微观效率提高,但伴随着房价较快上涨。由于目前对于货币化安置影响房价的研究仍局限于固定省份或部分大中城市,缺少在全国层面上的研究,故本文在实证分析中选取了21个省份217个地级市从2015年至2017年的数据,包含的变量主要有棚户区改造规模、货币化安置率、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价格等。使用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证实棚户区改造方式之一的货币化安置对于房价的上涨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
  再次,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在此期间,以安庆为代表的少数城市实施了棚改安置的第三种方式,由政府向拆迁户发放“房票”(购买安置房屋的资金凭证),再由拆迁户向参与房票结算的房地产商购买住房。房票安置的微观效率较高,且由于政府深度参与安置,便于稳定房价。使用回归控制法的反事实分析发现,安庆的房票安置具有明显的房价抑制效应,兼顾了微观效率与宏观调控的需要。
  最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行和城市自身的高速发展,征地棚改项目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由拆迁引起的社会纠纷屡见报端,棚户区改造后的消费波动备受民众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使用多元回归控制法和平均处理效应法,得出拆迁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同时还得出拆迁户消费的增加在不同方便的增减是不同的。如果本身是靠租房维持生活,那么拆迁反而会使拆迁户支出减少。如果拆迁户本身就拥有多套住房,那么拆迁这个冲击将极大的增加该家庭的支出。
  本文一共有八大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路线进行研究。各章的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重点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对国外国内棚户区改造的提出、发展过程、现状进行了梳理,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出启示,确定研究方向。
  第三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对棚改和房价的有关定义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和梳理。同时,详细地介绍了面板模型和回归控制法的主要形式、优点和特征,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方法支撑。
  第四章,分析了棚户区改造的多种模式。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首先比较不同棚户区改造的安置模型、主导模式和融资渠道,然后在安置补偿模型中讨论实物安置和货币化安置对住房供求的影响,通过将货币化安置与实物安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货币安置可能对于房价波动的影响更强烈。
  第五章,基于我国地级市棚户区货币化改造对于住房价格影响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本章节是从影响住房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去选取回归模型的有关变量的。显然,分析中的被解释变量是各地级市的商品房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模型中选择了棚户区改造规模、货币化安置率、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地区生产总值、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土地价格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共同构成了空间面板模型。对2015年到2017年的21省份217个地级市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棚户区货币化改造对住房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六章为棚户区房票政策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棚户区传统改造安置方式为实物安置,微观配置效率低下。2015年在去库存压力下,推进货币化安置,微观效率提高,但伴随着房价较快上涨。以安庆为代表的少数城市实施了棚改安置的第三种方式,由政府向拆迁户发放“房票”,再由拆迁户向参与房票结算的房地产商购买住房。房票安置的微观效率较高,且政府深度参与安置,便于稳定房价。使用回归控制法分析发现,安庆的房票安置具有明显的房价抑制效应,兼顾了微观效率与宏观调控的需要。
  第七章为棚户区是否通过房价影响居民的总财富,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的实证研究。当下,棚户区改造已经成为我国在城市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棚户区改造会对家庭的经济行为产生如何的影响是值得学界重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使用多元回归控制法和平均处理效应法,得出拆迁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同时还得出拆迁户消费的增加在不同方便的增减是不同的。如果本身是靠租房维持生活,那么拆迁反而会使拆迁户支出减少。如果拆迁户本身就拥有多套住房,那么拆迁这个冲击将极大的增加该家庭的支出。
  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本章节将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相互验证和总结,得到以下结论:(1)棚户区货币化改造对房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2)房价飞涨的主要推力之一是棚改货币化安置;(3)房票安置方式是一种兼顾微观效率与宏观调控的中间道路,具有一定的研究与推广价值,应引起学界与政界更多地关注。(4)经历棚户区改造的家庭消费比没经历的家庭要多,但是消费的支出是有异质性的,不同的家庭在受到拆迁的影响时,内部的差距也十分巨大。
  最后,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政策研究层面,本文对棚改政策从启动到高峰期进行了仔细地梳理分析,从棚改的实物安置开始进行分析,随后对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进行分析。更进一步,通过供需平衡的关系解释了棚改不同安置方式对于房价的影响。关于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房价效应,目前严格的计量分析还十分稀少,大多只集中在部分地区和大中城市。本文从全国范围内选取了数据可得的所有的地级市,并根据地域划分进一步进行了空间计量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印证了货币化安置与商品房价格之间的正相关性,这是第一次涵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市的关于货币化安置与房价的研究,同时发现了货币化安置在不同地域对于房价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第二,棚户区改造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的民生问题。拆迁户的获得感是棚户区改造的最终检验,所以应从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两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房票政策介绍和解读,说明了房票安置政策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中间道路。相比于实物安置,房票安置赋予了拆迁户一定范围内的自由选择权,其微观配置效率显然更高;而由于政府深度参与安置,且房票限制了购房的范围,起到了稳定房价的作用,便于宏观调控。房票安置是一种新型的可供各地政府参考的新思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
  第三,使用回归控制法利用面板数据的截面相关,以35个大中城市为控制组,对安庆市的房票政策进行“反事实分析”(counterfactual analysis)。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个体(在此为城市)间的横截面相关,以未受政策干预的控制组城市,来预测处理组的安庆市如果未实施房票安置会怎么样的“反事实结果(counterfactual outcome)”,并以此估计房票政策对安庆的处理效应。具体而言,回归控制法认为经济中存在一些不可观测的“共同因子”(common factors)驱动着个体,使得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截面相关性。例如,样本中的城市均受到我国宏观经济周期以及政府限购限贷政策的影响。自从回归控制法提出以来,该方法在“区域政策评估”(regional policy evaluation)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特别适用于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区受到政策处理的情形。通过回归控制法分析,房票政策可以抑制房价上涨效应。目前回归控制法在我国政策效应研究中使用还十分稀少,本文为研究类似问题的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方法。
  研究拆迁户的消费会受到棚改区改造的如何影响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合适的棚改政策。故本文使用了最新的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将棚户区改造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大小和途径做实证分析,试图检验预防性储蓄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在住房拆迁领域的适用性,其中预防性储蓄假说中关于社会地位升级的作用机理,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二元化对立,为提高居民消费提高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人们对于传统儒学发展的把握总是习惯地集中在先秦与宋明两个历史时段上。因为先秦乃是传统儒学思想之开端,亦为以后发展之本源所在,具有显著的实践伦理之特征;而宋明则表现为传统儒学的完成状态,亦是在新的历史和思想背景下对先秦儒学之本源的回应,具有显著的抽象思辨之特征。两者共同成为传统儒学发展中的彼此呼应的高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以来,我们对传统儒学发展中思想过渡或转换时期
学位
自重商主义学派代表学者托马斯·孟提出“汇率变动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后,汇率就被各国政府当作调节对外市场的一项重要工具,以求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对本国有利的地位。传统国际收支理论认为,一国货币的贬值能够促进出口,升值会抑制出口。21世纪初,国外学者们曾将人民币汇率低估看作中美贸易巨额顺差乃至全球经济失衡的罪魁祸首,这其中不乏像克鲁格曼这样的经济大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自1994年我国实行有管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立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国有资本配置,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更优化的经济结构,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资本管理,是最有效率的资产保值增值环节,而资本运营的过程,事实上就是通过资本有目的运动和资本形态规则变化,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优化存量资本结构是实现资本管理过程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