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城市化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成为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因。但我们在享受城市化所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增大的可能,尤其在面临强烈自然灾害的突然袭击时,将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而我国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7%,山地城市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更是随着城市化发展逐渐加大。例如,2008年5月12号于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69229人遇难17923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城市避难场所是应对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重要设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危险的安全场所。为了提高山地城市避难场所的避难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必要对山地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技术策略深入研究,以便为山地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完善和维护、避难场所避难能力的加强以及避难预案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保护理论、城市规划相关理论、城市避难系统规划理论为基础,结合城市防灾学、城市安全理论、环境因素影响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比分析平原城市与山地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不同点,试图总结出山地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技术的关键点与策略,希望能对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体系的完善提供帮助。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避难场所的相关文献,在了解避难场所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在了解国内外避难场所研究与建设状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山地城市避难场所建设起步较晚,规划设计不理想,与城市空间结构不相适应,需要详细调研与对比分析找出山地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难点与特殊点。紧接着对山地城市的特点与避难场所规划的要素进行的详细分析,为现状调研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大大提高了调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先后走访了平原城市(北京、上海)与山地城市(重庆、攀枝花),采取实地拍照、居民访问、设计院访问、政府机构访问等方式进行调研,取得了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调研数据,并根据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了山地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技术的关键因素,包括布局选址,规模容量以及服务范围。在此基础上论文分别针对这三个方面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1针对布局选址,提出设计流程与建设选择方法;2针对规模容量,提出计算方式与修正值,并得出建设规模的适宜性措施。3针对山地城市避难场所的服务范围,提出修正方法,得出服务范围有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