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地区某奶牛场乳房炎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该奶牛场引起乳房炎的主要病因,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PCR方法快速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临床检查和CMT方法对山东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共400头泌乳期奶牛进行了乳房炎的检测,统计结果显示,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为9.27%,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达50.72%,牛后乳区发病率高于前乳区,可能是奶牛垫料填充不足,造成奶牛与地面、污染的后肢接触机会增多;左、右侧乳区发病率差异不显著。无论是临床型还是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以第二和第三季度最高,主要原因可能是气温高、降雨量大、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不同胎次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有差异,随着年龄增大,胎次增多,产奶量增加,乳房炎的发病率增高。其原因可能是乳房受到物理损伤,乳头括约肌松弛,闭合不严,自身免疫能力降低,病原菌乘虚而入。本研究还对奶牛乳房炎阳性和阴性乳汁分别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计数、生化鉴定和PCR方法快速鉴定,并对分离到的病原菌做药物敏感性试验。试验中分离出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经过生化鉴定,乳房炎阳性乳分离得到的细菌大多数是溶血的,凝固酶反应呈阳性的强致病菌,细菌计数也高于乳房炎阴性组,差异极显著;而乳房炎阴性乳中所分离得到的细菌大多是环境中条件性致病菌,主要是大肠杆菌,致病性不强。青霉素和链霉素对各种细菌基本丧失治疗效果,前头孢菌素和利福平还具有一定的效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山东此规模化养殖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较高,隐性乳房炎的比例约为临床型乳房炎的5倍,引起乳房炎的主要细菌为葡萄球菌和乳房链球菌,并且已经产生了抗生素的耐药性,乳房炎的防控形势不容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