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诞生在一个富含批判精神的国度和时代。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洗礼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浸染,特别是德国批判哲学的陶冶,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德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革的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就孕育于这样一个时代。在社会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依次对宗教、政治、哲学和阶级四个对象展开批判,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马克思进一步通过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阐释三个方面最终确立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整体架构,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入到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认识到资本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资本统治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要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就必须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资本进行批判。资本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关系。从经济上说,资本就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从政治上说,资本体现为一种形式上自由、平等、安全的权利;从意识形态上说,资本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性和主体性。因此,当马克思批判资本的时候,内在地包含了经济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所以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实质上也就是对资本逻辑的现实运作及其表现在形而上学上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通过对资本逻辑的瓦解,马克思最终确立了社会批判的根本目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对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全球一体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