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的阳性率,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构成,继发胆道感染的发病率,筛选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继发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针对MOJ患者的抗菌素使用策略。方法:挑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一科收治的156例MOJ并无胆道感染症状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66例,年龄35岁-74岁,中位年龄61岁。血清总胆红素(TBIL)平均值(328.4±98.7)umol/L,黄疸病史7-25天。所有病例均经过病史、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胆管癌92例,肝癌26例,壶腹及胰头癌38例。术中(手术切除、胆道肠道吻合、PTCD,ERCP患者不纳入本组)分别取出5ml胆汁送检。所有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行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常规等检查。收集患者性别、年龄(﹤60岁、≥60岁)、黄疸时间(﹤2周、≥2周)、肿瘤梗阻部位(高位梗阻、低位梗阻)、患者血清总胆红素(﹤300umol、≥300umol)、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水平(﹤370umol、≥370umol)、Child-Pugh评分(﹤11分、≥11分)、胆汁细菌培养结果等作为研究参数。应用SPSS for Windows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定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6例患者中胆汁培养阳性61例,占全组的39.1%,共培养出微生物62株,同一患者标本培养出多株微生物的为2例。在所培养出的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菌占(72.6%),革兰氏阳性菌占(24.2%)。真菌(3.2%)。根据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术后继发胆道感染的共34例,占全组患者的21.8%。在培养出的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式阳性球菌以粪肠球菌为主,耐药性结果显示,我中心此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等药物较为敏感;而革兰式阳性球菌主要有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此类菌多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较为敏感。对研究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设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筛选出与胆道感染相关的因素有年龄≥60岁(X2=6.609,p=0.010)、低位梗阻(X2=6.511、p=0.011)、Child评分(X2=4.078、p=0.043)、胆汁细菌培养阳性(X2=18.099、p<0.001)是患者术后继发胆道感染的高危因素。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肝脏Child评分≥11、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是术后继发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阳性率为39.1%。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继发胆道感染的发病率为21.8%。而主要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常见的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我中心此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等药物较为敏感;而革兰式阳性球菌主要有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此类菌多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较为敏感。年龄、低位梗阻、Child≥11评分、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是患者术后继发胆道感染的高危因素。而肝脏Child≥11评分、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是术后继发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此类相关危险因素,制定完善的针对患者术后继发胆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