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信仰,是人类长期以来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现象。以往数千年来,宗教在全球各地一直处于绝大多数人精神王国的神圣地位,直到科学昌明的今天,全世界仍有五分之三以上的人是各种宗教的信徒,其余非信徒者也或多或少的有宗教观念和信仰心理。“信仰—亲社会假设”(religious prosociality hypothesis)认为,宗教信仰可能会促进一系列亲社会性态度和行为的产生,并且已经有大量的西方研究支持这一理论。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佛教信仰是我国的宗教信仰的首要代表。有关佛教信仰与亲社会行为的关联效应仍有待探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层层递进研究。研究一通过问卷法比较了佛教信仰者和非佛教信仰者之间亲社会行为的差异性。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宗教信仰启动对非宗教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三在研究二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佛教信仰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内在心理机制----怜悯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佛教信仰者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非佛教信仰者。(2)相比于中性词汇启动,无论是佛教信仰启动还是基督教信仰启动,被试的亲社会行为更高。(3)在佛教信仰启动中,三个词汇类别的之间差异显著,佛教精神性词汇启动组被试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佛教代表性和制度性词汇启动组被试的亲社会得分。(4)佛教精神性词汇启动组被试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基督教精神性词汇启动组的被试。(5)怜悯(Compassion)在佛教信仰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其他文献
英语可谓是所有学科中的重点学科之一,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高中英语更是非常重要,它不仅在高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以后的工作中,英语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面对高中英语
在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9%均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当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采暖系统相当落后,供热公司不能实时了解热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特点,从要素禀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外商投资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原因,并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现存的问题,最后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配合针灸不同的方药和穴位治疗。结果痊愈24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结论表明中药配合针灸具有补益肝肾,
3月底,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2014/2015秋冬系列)即将开幕,高级定制专场发布又将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其实关于“高级定制”争议已久,早在1月份,北京举行了中国高级
豨莶草具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该研究通过数据库及文献检索,结合Lipinski五原则、Veber口服生物利用度规则筛选,获得豨莶草化学成分68个。基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然而,中国当代的正义存在一些缺损问题,即正义取向出现了偏差,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算术正义与比例正义、交换正义与分配正义等正义形式出现了缺
2000年9月,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西高皇一鱼塘内打捞出一批青铜器,共有5种12件,即鼎5件、盨4件、盘1件、匜1件、车辖1件。其中1件铜鼎和2件铜上铸有铭文,应为西周中晚期应
尽管从案发至今已过去一年,但随着距离审判越来越近,江歌事件却成了网上评论的热点,各种各样的观点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和思想。但是不管舆论如何,我们都应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真实的
期刊
本文首先从正义的前提、社会作用、判断标准和具体形式着手,提出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正义判断的标准是建立在义务论基础上的基本道德。根据这些判断与概念,作者指出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