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阐明和了解生物酶作用机制,本论文研究探讨了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处理对P-RC APMP浆纤维表面超微结构和纤维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X衍射-光电子能谱、傅立叶红外光谱等现代仪器进行了分析。首先,对P-RC APMP浆进行了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漆酶处理,分析了酶处理前后纤维表面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浆样相比,经过纤维素酶处理后,浆料的结晶度由51.82%提高到56.09%,纤维表面结构变得疏松多孔,胞间层与S1层分离明显,纤维表面纹理变得更加清晰;经过木聚糖酶处理后,浆料的结晶度由51.82%提高到53.07%,表面结构孔隙明显增多,表面的颗粒状物质减少;经过漆酶处理后,浆料的结晶度由51.82%增大到52.29%,无定形区和结晶区比例变化不是特别明显,木素作为纤维填充剂,大量被降解溶出,纤维表面颗粒物质明显减少,表面结构疏松。其次,分析了酶处理前后P-RC APMP浆的元素和分子结构,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浆样相比,经过纤维素酶处理后,纤维素在纤维表面的含量降低,木素含量相对增大且由红外光谱分析得知CH2、C-O-C、O-H和C=O基团受到了纤维素酶的破坏,导致浆料中部分纤维素被降解;经过木聚糖酶处理后,木聚糖酶能够降解纤维中部分木聚糖和少量木素,致使浆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所降低,使较多的木素暴露在纤维表面,红外光谱分析得知木聚糖酶降解了部分的半纤维素和少量纤维素,在1425cm-1、1317-1319cm-1和1235cm-1处谱带吸收峰的相对强度亦有所降低,这表明木聚糖酶亦使部分木素小分子溶出;经过漆酶处理后,漆酶-介体主要作用于木素,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没有损伤,主要去除胞间层中的木素,使S1层易于暴露,促进漆酶作用于木素基团,红外光谱分析得知1161-1163cm-1、1111cm-1、1056cm-1和896cm-1处的谱带吸收峰的相对强度变化不明显,这说明漆酶选择性的降解了木质素,未损伤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最后,分析检测了酶处理前后P-RC APMP浆料的纤维形态和打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浆样相比,经过纤维素酶处理后,浆料纤维长度和宽度增加,细小纤维含量降低;在相同打浆转数下,打浆度可提高5-7oSR,使纤维易于分丝帚化,增加了纤维之间的交织能力,进而提高了纸页的物理强度。经过木聚糖酶处理后,增加了纤维的柔韧性,纤维长度和宽度均有增加,细小纤维含量降低;在相同打浆转数下,打浆度可提高4-5oSR,可见,酶处理使LCC结构中的半纤维素降解脱除,使纤维易于润胀,进而提高纤维本身的强度。经过漆酶处理后,浆料的比表面积增大,纤维的平均长度和纤维卷曲指数均有增加,细小纤维含量变化不明显;在相同打浆转数下,打浆度可提高3-4oSR,因漆酶降解溶出木素致使纤维表面疏松多孔,增加了纤维的柔韧性,提高了纤维的交织能力和纤维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