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后西方史学思想的逐步传入,开始打破固步自封的中国传统史学体系,促使近现代转型的加速发生。以梁启超为典型代表,新史学以一种近乎不可逆转的姿态横空出世,将中国史学引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不同的史学流派相继出现,并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陈寅恪、顾颉刚、王国维、傅斯年等。他们就历史的基本学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史学研究开始呈现出细化的趋势,专史的研究由于传统史学的基础性优势获得了更大的拓展,通史领域也方兴未艾。较专史而言,通史需要更加科学的分析和指导性的理论为支撑。西方通史理论的传入无疑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但是由此而形成的由中国史家撰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早期通史著作当属周谷城的两部通史。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周谷城经历了我国近现代发展的漫长时期,成为了我国近现代史学发展的“活化石”。以《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为代表,他在我国通史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成为我国唯一一位独力同时完成两部通史著作的史学家。同时周谷城提出的“历史完形论”等创新理论也构成了其史学思想的主体内容。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周谷城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早期传统史学思想的启蒙,到新史学时期对于各个学派观点的辩证思考,再到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被系统地吸收,最后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周谷城的史学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渐变的形成过程。但是作为周谷城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由《生活系统》阐发而来的“历史完形论”是他研究始终所秉承的观点。在周谷城看来,历史始终是具有完整性的,这种完整性强调的对象是历史的存在。同时,撰述通史的前提是抛弃史料或史观代表历史的片面性观点。更为关键的是,周谷城认为无论是一国通史还是世界通史的写就还需站在全人类活动的角度,这点在其著作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反映。由此也引申出了周谷城在通史上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周谷城将《中国通史》的写作视角放大到置世界历史的范畴,并在《世界通史》中否定了“欧洲中心论”的片面观点。对于今天的通史研究来说,周谷城的史学思想无疑提供了很多参考性的意见,具有很大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