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维生素D及其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与早产的关联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uxi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早产(Preterm birth,PTB)是指妊娠不足37周的分娩。早产对产妇和新生儿造成巨大危害,也为早产儿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全球范围内早产的平均发生率为9.6%-11.1%,国内研究报道的平均发生率为6.7%-11.0%,但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较大。早产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早产史、孕期并发症、孕期营养状况等。近年来,孕期维生素D(Vitamin D,VitD)缺乏与早产发生风险的关联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孕期VitD,且检测时间点也不一致,尚缺乏整个孕期VitD与早产发生关联的研究。此外,VitD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上的单核甘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血浆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有关,而既往研究未考虑其通路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VitD与早产之间的相关性。目前,虽然对早产的病因与发生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提示,早产主要与感染和炎症有关,而VitD具有抗炎作用,VitD缺乏的孕妇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发生改变。细胞焦亡参与多种疾病的炎性过程,且细胞焦亡相关蛋白在妊娠相关组织中均有表达。尚未见研究探讨VitD调控细胞焦亡参与早产发生的可能机制。因此,本研究以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院为研究现场,采用队列研究设计探讨孕早、中、晚期血浆25(OH)D水平与早产发生风险的关联,并分析孕期VitD及其代谢通路相关基因(GC、CYP24A1、CYP27B1、LRP2、VDR)多态性与早产发生风险的关联;此外,采用1:2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讨孕晚期血浆25(OH)D水平及IL-1β、IL-10、IL-18、TNF-α、Eotaxin、G-CSF炎症因子水平与早产发生风险的关联;并采用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比较早产组与足月产组中孕晚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LRP3、Pro-IL-1β、Pro-Caspase-1与ASC m RNA水平的表达差异,为孕期合理补充VitD与制定早产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选择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院为研究现场,采用队列(2011年8月至2018年5月)研究设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等基本信息,并采集孕早、中、晚期空腹血液样本。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r system,EMRS)的产检数据库中提取孕妇现病史情况、孕次、产次、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随访信息等;从分娩数据库提取分娩时间、分娩孕周、产时并发症等信息。采用美国Sequenom公司的Mass ARRAY系统完成SNP分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25(OH)D水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叉生分析以及分层分析方法探讨孕期VitD及其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分娩孕周、早产发生风险的关联。在上述研究人群基础上,挑选孕晚期采集过血液样本的早产孕妇,以年龄±2岁为匹配条件,纳入25例早产组和50例对照组。采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孕晚期血浆IL-1β、IL-10、IL-18、TNF-α、Eotaxin、G-CSF炎症因子水平;此外,按年龄±2岁以1:1的比例单独纳入早产与足月产孕妇各10例,采集孕晚期5 m L外周静脉血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NLRP3、Pro-IL-1β、Pro-Caspase-1与ASC的m RNA表达水平测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及分层分析方法探讨孕晚期血浆25(OH)D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与分娩孕周、早产发生风险的关联。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早产组与足月产组孕晚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ASC、Pro-IL-1β、Pro-Caspase-1的m RNA表达水平差异。结果队列研究共纳入3465例孕妇,其中早产有202例,占5.8%。孕早期、中期、晚期分别有3004、1849与1248例孕妇检测过血浆25(OH)D水平,三期25(OH)D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8.48±8.55 ng/m L、26.92±12.55 ng/m L、27.06±12.20 ng/m L。调整混杂因素后,相比孕中期VitD缺乏,VitD不足(β=0.28,P=0.004)和充足(β=0.25,P=0.015)均显著增加分娩孕周;在孕晚期,与VitD缺乏组相比,VitD充足的孕妇显著增加分娩孕周(β=0.22,P=0.013),但未发现孕期VitD缺乏或不足与早产发生风险存在关联。VitD代谢通路基因相关分析纳入2245例孕妇,其中173例早产。调整混杂因素后,与rs7041 AA基因型的孕妇相比,CC基因型分娩孕周更短(β=-0.44,P=0.010);相比rs10210408 CC基因型,TT基因型的孕妇分娩孕周更长(β=0.30,P=0.018),发生早产风险的OR值为0.60(95%CI:0.37-0.97);与rs2228171 TT基因型相比较,CC基因型的孕妇分娩孕周更长(β=0.61,P=0.026),早产发生风险的OR值为0.46(95%CI:0.23-0.94)。此外,叉生分析显示,在孕中、晚期,相比rs10210408 TT基因型且VitD不缺乏的孕妇,CC基因型且VitD缺乏分娩孕周更短(中期:β=-0.63,P<0.001;晚期:β=-0.38,P=0.030)。在孕中、晚期,相比rs2209314 TT基因型且VitD不缺乏,CC基因型且VitD缺乏的孕妇分娩孕周更短(中期:β=-0.58,P=0.005;晚期:β=-0.50,P=0.022)。同时,在孕中、晚期,相比rs2544381 GG基因型且VitD不缺乏,CG基因型且VitD缺乏的孕妇分娩孕周更短(中期:β=-0.88,P=0.007;晚期:β=-0.99,P=0.001)。结果还显示,rs7041和孕中期VitD的交互作用与分娩孕周、早产相关(P交互-孕周=0.038;P交互-早产=0.019),rs16846876与孕中期VitD的交互作用与分娩孕周相关(P交互=0.036),rs4334089与孕晚期VitD的交互作用与分娩孕周相关(P交互=0.024)。对孕早、中期均检测VitD的孕妇开展亚组分析显示,结果与总人群中基本一致。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在阴道分娩组,孕早、中、晚期VitD和rs7041与分娩孕周存在关联;孕早、中期VitD和rs10210408与分娩孕周存在关联;孕中、晚期VitD和rs1155563、rs10877012、rs2209314、rs11568820、rs4334089与分娩孕周相关。未发现孕晚期TNF-α、IL-10、IL-1β、IL-18、G-CSF、Eotaxin和IL-10/IL-1β比值与早产发生风险的关联存在统计学意义。根据血浆25(OH)D水平的分层结果显示,VitD缺乏时,相比IL-18水平低于294.41 pg/m L,水平高于294.41 pg/m L的孕妇分娩孕周更长(β=2.98,P=0.040),在阴道分娩组呈现类似结果。早产组孕妇孕晚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LRP3 m RNA的表达水平高于足月产组(P=0.031),但未见组间ASC、Pro-IL-1β与Pro-Caspase-1 m RNA表达水平存在差异。结论VitD缺乏与更短的分娩孕周相关,但是未发现孕期VitD水平与早产的发生风险有关。VitD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分娩孕周和早产发生风险存在关联,其中GC基因和LRP2基因可能是影响分娩孕周、早产发生风险的主要通路基因。同时,孕期VitD和GC基因、VDR基因对分娩孕周和早产发生风险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研究提示,孕晚期VitD缺乏可能通过NLRP3炎性小体诱发炎症参与早产发生。然而,结果仍需要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予以验证。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长,妇科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加。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科共对112例老年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并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中药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西青医院2013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4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
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医院管理中的难点之一。为加强医院管理,落实卫生部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
现阶段历史教材的改革正朝着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方向前进,这可以从历史教材中图片数量持续增加得到结论。历史图片是高中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