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适应高寒营养胁迫的尿素氮代谢机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选用4头体重相近(148.5±9.2kg)的3岁去势天祝白牦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比较研究了四个不同日粮氮水平(低氮,中低氮,中高氮和高氮)对牦牛消化代谢特征的影响,并运用15N15N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尿素氮循环的动力学特征。随着氮水平的升高,粪氮排量不受日粮氮水平的影响,而尿氮排量升高且差异显著;日粮为中低氮水平时,牦牛体内氮沉积量与DCP的比值最高为47.36,且尿氮与DCP的比例最低,为52.88;由此可见,中低氮水平时,牦牛体内氮的利用效率最高,浪费最少。此氮水平下MCP合成量最高,且NFC与NDF比例也为四组最高(NFC/NDF=0.38)。能氮合理配比能够提高氮的利用效率,可见中低氮日粮NFC/DCP为1.36这一比例为合理舍饲牦牛配制日粮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尿素氮动力学模型计算可知,随着氮水平的提高,肝脏中尿素氮的合成量及返回到消化道的量增加;牦牛在采食低氮日粮时(维持需要)尿素返回到消化道的量与肝脏中合成总量的比例0.87为四组最高,且高于奶牛,肉牛,绵羊等反刍动物,返回到消化道的尿素氮有45%用于鸟氨酸再循环利用,高于其他三组。与肉牛和小乳牛相比,牦牛能够将返回到消化道的尿素氮更多的用于鸟氨酸再循环,使氮的再循环利用效率增高;从而揭示了牦牛在一年当中长期处于营养匮乏的条件下通过高效利用体内合成的尿素氮以适应高寒营养胁迫的营养学机制。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医学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这就要求医学院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理论能力的培养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手卫生管理期间的护理人员4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未实施手卫生管理期间的护理人员
羽毛颜色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它在确定品种纯度和亲缘关系方面有一定用途。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是羽色/毛色遗传的候选基因之一。本试验以五种羽色类型的鸽子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