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选用4头体重相近(148.5±9.2kg)的3岁去势天祝白牦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比较研究了四个不同日粮氮水平(低氮,中低氮,中高氮和高氮)对牦牛消化代谢特征的影响,并运用15N15N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尿素氮循环的动力学特征。随着氮水平的升高,粪氮排量不受日粮氮水平的影响,而尿氮排量升高且差异显著;日粮为中低氮水平时,牦牛体内氮沉积量与DCP的比值最高为47.36,且尿氮与DCP的比例最低,为52.88;由此可见,中低氮水平时,牦牛体内氮的利用效率最高,浪费最少。此氮水平下MCP合成量最高,且NFC与NDF比例也为四组最高(NFC/NDF=0.38)。能氮合理配比能够提高氮的利用效率,可见中低氮日粮NFC/DCP为1.36这一比例为合理舍饲牦牛配制日粮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尿素氮动力学模型计算可知,随着氮水平的提高,肝脏中尿素氮的合成量及返回到消化道的量增加;牦牛在采食低氮日粮时(维持需要)尿素返回到消化道的量与肝脏中合成总量的比例0.87为四组最高,且高于奶牛,肉牛,绵羊等反刍动物,返回到消化道的尿素氮有45%用于鸟氨酸再循环利用,高于其他三组。与肉牛和小乳牛相比,牦牛能够将返回到消化道的尿素氮更多的用于鸟氨酸再循环,使氮的再循环利用效率增高;从而揭示了牦牛在一年当中长期处于营养匮乏的条件下通过高效利用体内合成的尿素氮以适应高寒营养胁迫的营养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