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与乙肝患者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m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不同进展阶段的免疫组化表达和定位情况,探讨二者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肝脏炎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为bFGF、TGF-β1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示可以针对二者开展抗纤维化治疗的研究。 方法: 1病例选择:随机选取260例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我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其中慢性肝炎轻度60例,中度78例,重度66例,肝硬化56例;正常对照组30例,其标本于肝血管瘤或单纯胆囊切除术中取材。 2实验方法:所有患者于肝穿刺活检前两日内抽取空腹静脉血行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血清肝纤四项: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检测,肝纤四项采用放射免疫法。所有患者行肝组织穿刺活检,取肝组织标本长度均在1.0cm-1.5cm之间,肝组织标本依次进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bFGF、TGF-β1免疫组化染色,用HPIAS 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肝脏bFGF、TGF-β1进行图象定量分析。观察bFGF及TGF-β1在正常对照组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不同进展阶段的表达、定位特点,并进行定量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各组间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1肝组织bF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及定量分析结果:bFGF染色阳性物质呈棕黄色。S0期,bFGF不表达或仅表达于个别散在的肝细胞浆内及血管内皮细胞,且着色较浅;S1,S2期,bFGF表达部位主要以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为主,同时在炎症坏死区、汇管区的胆管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可呈阳性反应,且着色深;S3、S4期,bFGF阳性表达部位主要集中在血管纤维化间隔及肝窦壁、肝窦内皮细胞,同时亦可在肝细胞、固缩肝细胞、炎症坏死区表达,且表达强度呈明显递增趋势。S0组为对照组,S1、S2、S3、S4组的肝组织bFGF的面密度较S0组明显增加,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S1-S4组的组间两两比较,bFGF的面密度逐渐增加,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按炎症活动度级别分组,G0组为对照组,G1、G2、G3、G4组的肝组织bFGF面密度较G0组明显增加,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而G1-G4组之间两两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果表明肝脏bFGF表达面积及强度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加,与炎症活动度关系不密切,但无炎症时,bFGF合成亦不会增加。 2肝组织TGF-β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及定量分析结果:TGF-β1染色阳性物质呈棕黄色。S0期未见明显阳性物质,S1、S2期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肝窦壁及窦周细胞、坏死灶及汇管区,着色较浅;S3期、S4期在纤维间隔和肝细胞中均有分布,且着色深,S4期肝细胞内可见大量染色阳性物质。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期别分组,S0组为对照组,S1、S2、S3、S4组的肝组织TGF-β1的面密度较S0组明显增加,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S1-S4组的组间两两比较,TGF-β1的面密度逐渐增加,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按炎症活动度级别分组,G0组为对照组,G1、G2、G3、G4组的肝组织TGF-β1面密度较GO组明显增加,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而G1-G4组之间两两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果表明肝脏。TGF-β1水平与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表达增多,与炎症活动度则无固定关系,但无炎症存在时TGF-β1不会高水平表达。 3肝纤维化不同分期的血清HA、PCⅢ、LN、CⅣ检测结果:S0组为对照组,S1、S2、S3、S4组的血清肝纤指标较S0明显增加,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从S1-S4组,血清肝纤指标逐渐增加,除PCⅢ、CⅣ的S1组与S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余各组问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 4肝组织bFGF的表达程度与TGF-β1的表达程度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5(P<0.05)。肝组织bFGF表达水平与血清HA、PCⅢ、LN、CⅣ之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0.793、0.787、0.621(P值均<0.05):肝组织TGF-β1的表达水平亦与HA、PCⅢ、LN、C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4、0.738、0.751、0.685(P值均<0.05)。 5肝组织bFGF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之间无相关性(P值均>0.05),与总胆红素(TBiL)之间呈弱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6(P<0.05),与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9、-0.783、-0.702(P值均<0.05)。肝组织TGF-β1与ALT、AST之间无相关性(P值均>0.05),与TBiL之间呈弱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6(P<0.05),与ALB、ChE、PTA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3、-0.758、-0.692(P值均<0.05)。结论:(1)在正常肝组织中的bFGF不表达或仅表达于个别散在的肝细胞浆内及血管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时表达部位主要集中在血管纤维化间隔及肝窦壁、肝窦内皮细胞等;而TGF-β1在正常肝组织基本不表达,在肝纤维化时表达部位主要在肝细胞中和纤维间隔等。(2)肝脏bFGF及TGF-β1的表达在肝纤维化的启动阶段需要炎症刺激,但肝纤维化进展到一定阶段后,二者与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之间形成自分泌环路,促使肝纤维化自行延续,不再依赖于炎症刺激。(3)肝组织bFGF、TGF-β1及血清肝纤四项均能较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且相互之间成正相关。(4)测定肝脏bFGF及TGF-β1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慢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合成储备功能,以利于判断预后。(5)bFGF与TGF-β1是联系与肝纤维化相关的基质产生细胞及其它细胞因子的枢纽,因此,bFGF及TGF-β1不仅可作为评价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为今后以二者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治疗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多数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AMI是心脏病中严重威胁人类生
【摘 要】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生成的重要形式。通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探讨了张培基英译散文《背影》时是如何理论是把握住主位述位之间的联系变化,揭示语篇连贯的构成规律。  【关键词】主位推进模式 语篇翻译 《背影》  一、引言  主位与述位理论是由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泰修斯提出的。近年来,语篇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愈来愈得到重视。传统译论大都针对翻译实践中的各种技巧和方法来展开描写与讨论
【摘 要】当前,我国新一轮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茶,这次课改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把“用语言做事”作为教学的核心,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最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对交际教学法在听说读写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 初中生 听说读写 实验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在新课程改革后,综合性学习的理念融入了语文教学,教师们认识到应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扎实的语文基本素养为基础追寻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身”,“语文学习不是培养语文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主题教学开始出现在语文教学的视域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应在主题的设定、实施和评价诸方面不断加以
【摘 要】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同时又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除了鼓励学生多进行英语写作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之外,更要精心钻研英语写作教学策略和对学生有效的指导方法。当学生明白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有“苦功”,而且应有“巧功”时,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同时,通过师生合作搭建写作支架,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写作技巧,促进语言发展,更使其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分析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