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性加氢除炔是聚乙烯工业进行原料精制的重要工序。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洁净的、表面及次表面C原子预吸附的Ni(111)、 Pd(lll). NiZn(ll0)及PdAg(111)表面上的乙炔加氢反应。考察了惰性组分的加入及表面与次表面C原子的出现对催化剂乙炔加氢性能的影响。此外,本文还考察了惰性组分的加入对催化剂表面C、H原子的扩散及裂解反应的影响。在相同的表面覆盖率下,Ni(111)面的活性与选择性均低于Pd(111)表面。两种催化剂表面上亚乙基路径的乙炔加氢反应与乙烯路径的乙炔加氢反应均同时进行,乙炔的直接深度加氢难以避免,选择性均较低。惰性组分Ag与Zn的加入既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同时又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乙炔加氢活性。此外,Zn与Ag的加入均抑制了H向催化剂次表面的扩散。Ag的加入抑制了C向催化剂次表面的扩散,Zn的加入则促进了C向催化剂次表面的扩散。四种催化剂表面上CC裂解的能垒由高到低依次为:PdAg(111)>NiZn(110)>Ni(111)>Pd(lll)。表面及次表面C的出现均有利于提高各表面的乙烯选择性,且四种表面的选择性顺序始终不变,由大到小依次为:PdAg(lll)≈NiZn(110)>Pd(111)>Ni(111)。次表面C的出现会导致Ni(111)与NiZn(110)表面的活性降低,却有利于提高Pd(111)与PdAg(111)表面的活性,各表面的活性顺序由洁净表面时的PdAg(lll)>NiZn(110)>Pd(lll)> Ni(lll),变为PdAg(111)>Pd(111)>Ni(111)>NiZ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