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融券是一种基本的证券交易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合理预期股价的上涨或下跌进行融资或者融券,即向证券公司提供一定的保证金借入金额购买证券或者借入证券抛售证券。由于我国长期采用单边作市的交易方式,不能进行卖空操作,容易产生助涨杀跌效应,滋生风险,不利于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于是我国于2010年3月31日正式开始了融资融券交易业务,引入了融券卖空机制,实现了双边作市,旨在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可以通过影响股市的供需关系抑涨止跌,从而增加我国股市的流动性,抑制我国股市的波动性,稳定市场。鉴于此,论文从融资融券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了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在分析融资融券对股市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流动性和波动性影响的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由于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第四次扩容以后,融资融券余额和股指均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大幅上涨趋势,故论文选取了 2014年9月22日到2015年6月12日的融资买入额、融券卖出量和沪深300指数流动性和波动性的代理变量的176个日数据,采用VAR模型对选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股价大幅上涨时融资交易增加了股市流动性,但影响程度有限,同时加剧了股市波动性;融券交易也增加了股市流动性,但第六期之后几乎无影响,同样加剧了股市波动性。融券交易对股市流动性的贡献度大于融资交易对股市流动性的贡献度,融资交易对股市波动性的贡献度大于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性的贡献度。由此看来,我国股市没有充分发挥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作用,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对我国股市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影响有限。最后,论文对我国融资融券的发展提出了加强投资者教育、扩大标的股票范围、降低两融成本和完善法律法规四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