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祛风利咽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简称喉咳)患者前后症状、体征、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的变化,以了解其对喉咳的疗效:通过观察使用祛风利咽散对喉咳豚鼠咳嗽症状的改善情况、血清中IgE、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L-4)含量的影响及咽部组织病理学改变,以了解祛风利咽散对喉咳豚鼠IgE、Th1/Th2及咽部炎症的影响。
方法:
临床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喉咳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每组30例。以西药组为对照组,西药组予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治疗,中药组予祛风利咽散治疗,中西药组在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基础上加用祛风利咽散治疗,7日为一疗程,共治疗一疗程。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三组症状、体征、血清IgE含量的变化,了解祛风利咽散的中医证候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前查胸部X线片。
动物实验:①挑选30只5-7周龄的健康雄性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高剂量组。②适应性喂养3天后,抽取腹腔致敏原溶液1ml对模型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豚鼠进行腹腔注射,使用生理盐水1ml对正常组进行腹腔注射,隔天1次,共7次。第17天,取咽部激发溶液(3喷/d)对模型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豚鼠进行喷咽,局部致敏;使用生理盐水(3喷/d)对正常组豚鼠进行喷咽,隔天1次,共5次。第15天开始灌胃(即腹腔致敏完成后的第2天),西替利嗪组于激发前1小时了西替利嗪稀释成溶液灌胃(以1mg/kg/d,按1ml/0.1kg/只),祛风利咽散低、高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换算成6和12倍给药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用生理盐水(以1ml/0.1kg/只)灌胃替代,以上各组灌胃时间均为11天。第26天将所有豚鼠分组放入自制雾化箱内,用浓度为17.5%枸櫞酸溶液雾化吸入激发咳嗽5min,记录咳嗽次数。③5组豚鼠均在咳嗽激发后6小时内(处死前)采血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lgE、IFN-γ、IL-4的含量,并在末次咳嗽激发6小时内处死,取咽部组织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咽部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临床研究:
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①三组主要症状体征单项积分比较:a各单项积分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肿大等单项积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干咳、咽干、咽痒、咽中毛涩、咽部黏膜肿胀色淡等单项积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治疗后单项积分组间比较(除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肿大外),中西药组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稍低于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肿大等单项积分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间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与西药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西药组有效率为90%,西药组有效率为80%,中西药组有效率为76.7%,中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疗效稍优于中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血清IgE比较:①治疗前组间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中药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动物实验:
1.咳嗽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咳嗽次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咳嗽次数降低(P<0.05);咳嗽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与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替利嗪组与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咽部组织病理表现:正常组豚鼠咽部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形,咽部黏膜上皮未,见增生变薄,其周围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咽部组织结构变形,咽部黏膜上皮变薄,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咽部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形,咽部黏膜上皮无变薄,咽部上皮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3.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E、IFN-γ、IL-4含量: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IgE、IL-4水平提高(P<0.05),NF-γ、Th/Th2(即INF-γ/IL-4)降低(P<0.05)。②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a.各给药组血清中IgE、IL-4含量降低(P<0.05),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与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替利嗪组与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各给药组血清中INF-γ、Th1/Th2(即INF-γ/IL-4)升高(P<0.05),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与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替利嗪组与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祛风利咽散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喉咳,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IgE含量,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祛风利咽散或西替利嗪,使用祛风利咽散或西替利嗪单独治疗喉咳,二者疗效差异不明显。
2.祛风利咽散能降低喉咳豚鼠IL-4、提高INF-γ的表达,使Th1/Th2升高、IgE降低,其可能通过此机制减轻喉咳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方法:
临床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喉咳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每组30例。以西药组为对照组,西药组予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治疗,中药组予祛风利咽散治疗,中西药组在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基础上加用祛风利咽散治疗,7日为一疗程,共治疗一疗程。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三组症状、体征、血清IgE含量的变化,了解祛风利咽散的中医证候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前查胸部X线片。
动物实验:①挑选30只5-7周龄的健康雄性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高剂量组。②适应性喂养3天后,抽取腹腔致敏原溶液1ml对模型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豚鼠进行腹腔注射,使用生理盐水1ml对正常组进行腹腔注射,隔天1次,共7次。第17天,取咽部激发溶液(3喷/d)对模型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豚鼠进行喷咽,局部致敏;使用生理盐水(3喷/d)对正常组豚鼠进行喷咽,隔天1次,共5次。第15天开始灌胃(即腹腔致敏完成后的第2天),西替利嗪组于激发前1小时了西替利嗪稀释成溶液灌胃(以1mg/kg/d,按1ml/0.1kg/只),祛风利咽散低、高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换算成6和12倍给药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用生理盐水(以1ml/0.1kg/只)灌胃替代,以上各组灌胃时间均为11天。第26天将所有豚鼠分组放入自制雾化箱内,用浓度为17.5%枸櫞酸溶液雾化吸入激发咳嗽5min,记录咳嗽次数。③5组豚鼠均在咳嗽激发后6小时内(处死前)采血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lgE、IFN-γ、IL-4的含量,并在末次咳嗽激发6小时内处死,取咽部组织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咽部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临床研究:
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①三组主要症状体征单项积分比较:a各单项积分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肿大等单项积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干咳、咽干、咽痒、咽中毛涩、咽部黏膜肿胀色淡等单项积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治疗后单项积分组间比较(除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肿大外),中西药组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稍低于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肿大等单项积分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间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与西药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西药组有效率为90%,西药组有效率为80%,中西药组有效率为76.7%,中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疗效稍优于中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血清IgE比较:①治疗前组间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中药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动物实验:
1.咳嗽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咳嗽次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咳嗽次数降低(P<0.05);咳嗽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与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替利嗪组与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咽部组织病理表现:正常组豚鼠咽部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形,咽部黏膜上皮未,见增生变薄,其周围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咽部组织结构变形,咽部黏膜上皮变薄,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咽部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形,咽部黏膜上皮无变薄,咽部上皮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3.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E、IFN-γ、IL-4含量: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IgE、IL-4水平提高(P<0.05),NF-γ、Th/Th2(即INF-γ/IL-4)降低(P<0.05)。②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a.各给药组血清中IgE、IL-4含量降低(P<0.05),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与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替利嗪组与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各给药组血清中INF-γ、Th1/Th2(即INF-γ/IL-4)升高(P<0.05),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与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替利嗪组与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祛风利咽散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喉咳,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IgE含量,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祛风利咽散或西替利嗪,使用祛风利咽散或西替利嗪单独治疗喉咳,二者疗效差异不明显。
2.祛风利咽散能降低喉咳豚鼠IL-4、提高INF-γ的表达,使Th1/Th2升高、IgE降低,其可能通过此机制减轻喉咳的变态反应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