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利咽散对喉源性咳嗽的疗效观察及喉咳豚鼠Th1/Th2特异性炎症因子的影响

来源 :贵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k2293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祛风利咽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简称喉咳)患者前后症状、体征、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的变化,以了解其对喉咳的疗效:通过观察使用祛风利咽散对喉咳豚鼠咳嗽症状的改善情况、血清中IgE、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L-4)含量的影响及咽部组织病理学改变,以了解祛风利咽散对喉咳豚鼠IgE、Th1/Th2及咽部炎症的影响。
  方法:
  临床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喉咳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每组30例。以西药组为对照组,西药组予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治疗,中药组予祛风利咽散治疗,中西药组在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基础上加用祛风利咽散治疗,7日为一疗程,共治疗一疗程。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三组症状、体征、血清IgE含量的变化,了解祛风利咽散的中医证候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前查胸部X线片。
  动物实验:①挑选30只5-7周龄的健康雄性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高剂量组。②适应性喂养3天后,抽取腹腔致敏原溶液1ml对模型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豚鼠进行腹腔注射,使用生理盐水1ml对正常组进行腹腔注射,隔天1次,共7次。第17天,取咽部激发溶液(3喷/d)对模型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豚鼠进行喷咽,局部致敏;使用生理盐水(3喷/d)对正常组豚鼠进行喷咽,隔天1次,共5次。第15天开始灌胃(即腹腔致敏完成后的第2天),西替利嗪组于激发前1小时了西替利嗪稀释成溶液灌胃(以1mg/kg/d,按1ml/0.1kg/只),祛风利咽散低、高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换算成6和12倍给药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用生理盐水(以1ml/0.1kg/只)灌胃替代,以上各组灌胃时间均为11天。第26天将所有豚鼠分组放入自制雾化箱内,用浓度为17.5%枸櫞酸溶液雾化吸入激发咳嗽5min,记录咳嗽次数。③5组豚鼠均在咳嗽激发后6小时内(处死前)采血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lgE、IFN-γ、IL-4的含量,并在末次咳嗽激发6小时内处死,取咽部组织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咽部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临床研究:
  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①三组主要症状体征单项积分比较:a各单项积分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肿大等单项积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干咳、咽干、咽痒、咽中毛涩、咽部黏膜肿胀色淡等单项积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治疗后单项积分组间比较(除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肿大外),中西药组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稍低于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肿大等单项积分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间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与西药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西药组有效率为90%,西药组有效率为80%,中西药组有效率为76.7%,中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疗效稍优于中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血清IgE比较:①治疗前组间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中药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西药组<西药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动物实验:
  1.咳嗽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咳嗽次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咳嗽次数降低(P<0.05);咳嗽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与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替利嗪组与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咽部组织病理表现:正常组豚鼠咽部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形,咽部黏膜上皮未,见增生变薄,其周围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咽部组织结构变形,咽部黏膜上皮变薄,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咽部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形,咽部黏膜上皮无变薄,咽部上皮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3.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E、IFN-γ、IL-4含量: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IgE、IL-4水平提高(P<0.05),NF-γ、Th/Th2(即INF-γ/IL-4)降低(P<0.05)。②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a.各给药组血清中IgE、IL-4含量降低(P<0.05),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与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替利嗪组与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各给药组血清中INF-γ、Th1/Th2(即INF-γ/IL-4)升高(P<0.05),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祛风利咽散低剂量组与西替利嗪组、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替利嗪组与祛风利咽散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祛风利咽散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喉咳,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IgE含量,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祛风利咽散或西替利嗪,使用祛风利咽散或西替利嗪单独治疗喉咳,二者疗效差异不明显。
  2.祛风利咽散能降低喉咳豚鼠IL-4、提高INF-γ的表达,使Th1/Th2升高、IgE降低,其可能通过此机制减轻喉咳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其他文献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中医辨证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生活质量、临床症候等方面的影响,以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实验,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癌因性疲乏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苗医弩药针疗法干预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苗医弩药针疗法干预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试验,将66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mgpo q12h起始量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苗医弩药针疗法,2天1次,共观察14天,治疗过程中若产生暴发痛,
学位
目的:  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苗药定痛汤”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中SP、β-EP含量的影响,为临床运用“苗药定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同时阐述“苗药定痛汤”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就诊于我科门诊或入住病房的并符合气滞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为“苗药定痛汤”组,对照组为卡马西平组,各30例,14天为一
目的:评价刺血醒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  方法:选取在2017年4月到2018年5月问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受试对象,使用SAS软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指南规范化的西医治疗及西医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刺血醒脑法。收集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两个观察时点NIH SS评分、Barthel指数、mRS评分、中医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保肾排毒汤对脓毒症AKI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lasma rennin activity,PRA)、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AngⅠ)、醛固酮(aldosterone,ALD)水平的影响,探讨保肾排毒汤对脓毒症AKI患者治疗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保肾排毒汤在临床上治疗脓毒症AKI患者提供理论依据及具体指导,为保肾排毒汤特色方药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为中医特色方药的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COPD骨骼肌萎缩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COPD稳定期骨骼肌萎缩患者的治疗提供思路。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选取40例COPD稳定期GOLD3级患者,中医辨证为肺脾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予西医常规治疗+电针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针刺1次/天,5天为一疗程,每疗程中隔2天,共8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C
目的:通过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扶脾柔肝方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肝功能、肠道屏障指标,门静脉内径等变化情况,以探讨扶脾柔肝方联合卡维地洛降低门静脉压力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  对照组治疗方案按基础治疗加卡维地洛片执行,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扶脾柔肝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
学位
目的:通过观察解郁宁神汤对肝火扰心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从而探讨解郁宁神汤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为临床上采用解郁宁神汤治疗该疾病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我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失眠(肝火扰心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分配法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人。治疗组
学位
目的:以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董湘玉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结合数据挖掘,探讨董湘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经验,以传承、发扬名老中因临床经验。  方法:收集董湘玉教授2014年4月至2019年2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医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筛选出的110例有效(1000诊次)医案进行预处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中的医案分析和方剂分析,通过频数分析、关联分析
目的:该课题通过临床研究方法,观察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探索该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内涵及临床意义,为中医药治疗该证提供新思路及方药,从而为临床上运用益气强心汤治疗气虚血瘀水停证患者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方法:将收集的60例患者,利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基于指南规范化西医治疗上同时加服益气强心汤,单纯西医治疗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共观察4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