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劳动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一方面面临发展中国家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发达国家“重返”制造业战略的冲击,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刺激下,全球脱钩加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纷纷加大了对中国制造业的封锁与制裁。同时,部分地区尤其是沿海大城市制造业下降过快,已经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实现制造业发展的路径突破,促进积极的产业演化,成为学术界和产业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加强区际联系常常作为促进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尤其是跨国联系,但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跨国联系被不断削弱,因此加强国内各单元之间的合作,强化“内循环”经济,变得十分重要。中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区际联系,但实践效果良莠不齐,部分地区通过区际联系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部分地区则因区际联系而被锁定在了生产链的低端,或因文化、制度壁垒的存在而降低了区际联系的正效用,这使得与区际联系相关的政策受到质疑,即区际联系是否一定能给地方产业演化带来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际联系的空间分布和网络特征描述上,以及本地产业联系对产业演化的影响上,无法释疑这一来自现实的困惑。为了推进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将区际联系引入地方产业演化的分析框架中,提出区际联系对地方产业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该作用受到产业所处阶段、城市规模大小和联系产业间的邻近性的影响。重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即区际联系是否能够促进积极的地方产业演化?在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区际联系对地方产业演化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联系产业间的技术关联以及产业所在地之间的社会、制度和距离上的差异是否会影响产业区际联系的效用?本文以制造业为例,以地方产业为研究主体,以2003-2015年制造业企业投资数据为基础,将其汇总到城市-产业尺度上,描述其区际联系的基本现实;基于强度和邻近性两个维度,定义产业的区际联系,包括产业间的联系强度,以及联系产业间的技术邻近性(是否技术相关)和产业所在地之间的社会邻近性(是否同文化区)、制度邻近性(是否同省)和距离邻近性(距离远近);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基于产业生命过程,将产业演化分为新产业进入、主导产业发展和衰退产业退出三个方面,分别实证检验了区际联系对三个方面产业演化的影响,以及该影响在不同规模城市是否存在异质性。此外,本文还通过对苏州制造业产业演化的案例研究,检验了实证结果,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从空间分布看,区际投资地区分布不均,高度集中在超大城市;区际投资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形成以“京沪深成”为顶点的菱形框架;同时区际投资联系具有明显的技术邻近、社会邻近和制度邻近导向,更多选择与自身技术相关、同一文化区和同省的产业产生联系;而距离邻近导向不充分,高等级城市的产业投资不受距离约束,会与京沪深为核心的三大城市群间产生远距离联系。第二,从新产业进入看,区际联系有利于新产业进入,该效应在小城市更强;产业与技术相关或近距离(0-200km)产业间的区际联系有利于产业进入;与同文化区或同省产业间的区际联系的正效用在小城市更强;与远距离(800-1200km)产业的区际联系对产业进入的效用在小城市为负,在大城市为正。第三,从主导产业发展看,区际联系有利于主导产业生产率的提高,该效用在大城市会被增强;与技术相关或远距离(800-1000km)产业间的区际联系对产业生产率的正效用在大城市会更强;而与同文化区或近距离(0-200km)产业间的区际联系对产业发展的正效应在小城市更强;与同省产业间的区际联系在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利于产业发展。第四,从衰退产业退出看,区际联系对衰退产业退出的影响存在城市异质性,小城市为负,大城市为正;产业与技术相关、同文化区、同省或近距离(0-200km)产业间的区际联系能够降低产业退出概率,该作用在小城市更强;产业与远距离(800-1200km)产业的区际联系也能降低产业退出概率,该效应在大城市更强。第五,以苏州制造业为例,苏州电气制造业作为新产业,与其他区域的联系数量上基本稳定,但联系强度不断增强,尤其是与技术相关、相同文化区和相同省份、近距离地区产业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苏州计算机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不仅数量增加,强度也变强,与技术相关产业,以及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产业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和长三角城市间联系最多;苏州市纺织业作为衰退产业,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都有所下降,仅保留了与技术相关、距离邻近地区的联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理论上,本文从联系的强度和邻近性两个维度,根据产业的生命周期将产业分为新产业、主导产业和衰退产业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产业进入、产业发展和产业退出三种状态,考察了产业区际联系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地方产业演化的影响,以及该影响在不同规模城市的异质性,本文发现了城市规模调节效应的存在;在研究方法上,利用重力模型拟合出产业区际联系的工具变量,以解决区际联系与地方产业演化间的反向因果关系,同时,本文还通过案例对实证结果进行了验证;在数据上,已有基于企业投资的区际联系研究主要使用上市公司数据,而上市企业只包括了企业的很少一部分,本文通过网络数据爬取,获取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数据,数据更全面,更能准确反映产业的区际联系。本文的发现对于实践具有重要政策启示。区际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并为促进区域一体化提供可行方案。但是在加强区际联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产业的发展阶段,以及产业间的技术邻近性和产业所在地间的社会、制度和距离邻近性,以获得更高效的联系效率。同时,产业区际联系还要考虑不同规模城市的差异,对于小城市来说,加强新产业和衰退产业与技术相关、同文化区、同省产业间的联系能够促进新产业和衰退产业发展,缩小与大城市间的差距;而对于大城市来说,加强主导产业和衰退产业与技术相关、京沪深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和实现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