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推动增长、增加就业、调整结构成为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中国经济正经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持久深入的增长放缓,处于阶段转换的新常态之中。改革开放前期“跑马圈地”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被证明是不协调、不平衡、低效率和不可持续的,其使得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风险不断加大。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尤其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在经济增速、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两者间的“中心-外围”结构明显。而非农产业部门持续向东部地区集聚则被认为此“中心-外围”结构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公平和效率两个视角来看,中国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现如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领域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了学界和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传统经济学理论专注于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系统影响的研究,往往忽视了空间特征,从而导致现实中不断强化的产业集聚趋势与传统理论分析中的一般均衡结论冲突不断。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将空间要素引入经济学均衡分析,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纪元。但是,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关于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不充分,而且对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互动机理至今尚未有清晰的阐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理论进行梳理,构建包含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系统,透彻分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与互动机理,客观评价和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可持续性水平及其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推动我国产业布局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比较与系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三者的关联性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的研究思路在于:首先,利用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分析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配置情况,构建起交通基础设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理;其次,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出发,在Martin(1995)的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研究交通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与互动机理;然后,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性的衡量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评价中国各省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基于相关经济理论进一步探讨逆向因果关系,即研究产业集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性的影响效果;最后依循实证结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发现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从动态角度考察还发现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而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资源错配存在显著影响,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三条路径:一是优化产业区位,促进结构调整;二是降低运输成本,消除市场分割;三是扩大市场范围,提高分工精度,减轻或消除要素资源错配。分地区角度进行考察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资源配置效应还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集聚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且这种中介效应取决于地区内的集聚与转移这两种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相互作用情况。不同地区的区内与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地区收入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都会促进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东部地区的区间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也会有利于本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中西部地区的区间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对本地居民收入的影响则为负。此外,从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来看,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并不明显,而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则较为显著,其中发达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而欠发达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第三,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可持续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地区间交通运输可持续性存在显著差距。本文发现中国铁路运输可持续性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位于以0.6797为中心的0.6135-0.7287的中高位增长区间内,但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地区考察发现,中国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的可持续性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铁路运输的可持续性绩效均值分别为0.7784、0.6188和0.6270。东部与中西部的铁路运输可持续性在经过前期的收敛发展后,自2009年以来趋于分散。第四,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地区制造业集聚程度、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环境规制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发现地区制造业集聚程度与铁路运输可持续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当前集聚的拥挤效应显现,导致铁路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成本上升,对环境污染的程度也逐渐增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铁路运输可持续性显著正相关,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升铁路运输可持续性水平,两者间存在着正向循环作用。环境管制与铁路运输可持续性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目前的环境规制强度在提升可持续性方面的效果仍然有待提高。人口密度与铁路运输可持续性显著正相关。总体而言,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对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出发研究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理,并实证检验了此影响机理的存在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以新经济地理学原理为基础,引入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了新的空间经济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推导,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并解释了产业集聚在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中的中介作用;(3)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网络DEA模型评估了中国各省铁路基础设施可持续性绩效水平,然后将其与省级层面面板数据结合,利用Tobit计量回归模型探讨了逆向因果关系,即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