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界一个突出的迹象,日常生活叙事正日益引起文学界的关注。本文探讨了“日常生活”审美理念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特别着重于其在90年代的具体表现形态。力求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并借此探寻日常生活叙事对文本表层及深层形式的影响。 引论部分对日常生活涵义予以界定,阐述日常生活叙事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介绍本论文写作的目的等。 第一部分,日常生活的书写形态。 日常生活具有普泛性、稳定性但又并非凝固不变,它因人、因时、因地而异。90年代的日常生活叙事有着更为复杂的美学表现,大致呈现出三种美学形态:“城市日常生活”,90年代作家对此倾注了最大的热情,认为有着更具韧性的日常性城市存在,他们不仅在市井弄堂中寻找日常生活的“芯子”,而且也在现代都市的欲望化生存景观中发现新质的日常生活;“乡村日常生活”,关注乡土生活本身的节律、机制,他们笔下的乡村生活变得细节化、审美化,成为作家表现世俗人间情怀的场所;“历史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它是特定文化情景下各种意义交叉混合的产物。历史被淡化为叙述日常生活的背景,“主流历史”被日常情态下的平民苦难历程和精神轨迹冲撞得支离破碎,历史成为充满偶然性的日常生活历史。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叙事的价值取向 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立场的确立带来了价值立场的逆转,对日常生活的思维逻辑与价值取向给予了认同。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两个向度上。一方面,以平民本位的立场关怀现世:世俗爱情婚姻的祈求与执守,对传统伦理情感与民间精神的张扬,给人一种“在家”的温馨感觉;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结构图式表现出来的实用主义倾向,经验主义倾向和重复性特征又带来了日常生活的沉沦以及日常生活物质化、平庸化和欲望化。 第三部分,文本建构—与日常生活纠缠 90年代日常叙事小说在文本建构上体现着自身特有的美学逻辑。首先,在文本内容上拒绝承载社会、历史主题等宏大叙事,将目光锁定于细枝末节的日常生活领域。小说创作与日常生活直接对接,对日常经验进行汇集或转喻性表达,从而体现和满足着读者的日常审美习惯。其次,日常时间的一维性特征落实到文本内容的操作上,便呈现出按自然时序或事理逻辑为顺序的线性生活流态结构。这种结构使叙述显得清晰而简洁明了。90年代小说结构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同时悬置、延缓了故事进程,降低了故事的表达强度。一方面,细节成为文本叙事的枢纽,作者不再注重情节结构的戏剧化而是对生活细节全力操作;另一方面,重复也是造成故事弱化的一个原因。重复是日常生活的质地与纹理,小说日常生活叙事没有复杂的结构,作家在叙述过程中以重复驱动情节,冲淡了故事情节的“复调化”,使故事变得柔弱。日常语言是日常生活的同质媒介,90年代日常叙事小说在文本中大量引用直白浅显、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化语言,从而大大增强了文本的生活气息。 结语。肯定了90年代小说叙事向日常生活世界回归的积极意义,也应警惕日常生活结构与图式本身具有的惰性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倡导对日常生活应具有的批判立场,建立人道化的日常生活。 尽管日常叙事具有缺陷和遗憾,然而它毕竟开辟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显示出不容忽视的话语力量,这应该是它存在的根本意义。